爲什麼英國會最先進行工業革命呢?

本文已影響2.28W人 

英國的工業革命成功,讓不列顛羣島的農民們一躍成爲了世界上最爲強大的國家,他們建立起了世界上無敵的艦隊,在全球開始了瘋狂的殖民活動,以此來掠奪財富和資源。那麼爲什麼工業革命會在英國首先開始,而不是其他國家呢?

爲什麼英國會最先進行工業革命呢?

工業化之前,英國與其他國家一樣,仍然處於傳統的農業社會。閻照祥先生在其所著《英國史》中這樣描繪“工業革命前的英國”:它告別了內戰、流血和專制,可仍未被工業社會浸淫。傳統社會風貌處處可見:靜謐的鄉村、彎曲泥濘的小路,憨厚朴實的鄉民,綠茵茵的公有地,哞哞歡叫的牛羊。這同莎士比亞的社會有多大區別?以後的英國人留戀和讚美農業社會的舒適生活,稱之爲“快樂的英格蘭”。就在這一派田園牧歌的背後,一場使英國社會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經濟變革逐漸來臨。工業革命:爲什麼偏偏是英國?

18世紀下半葉,工業革命在英國首先發生。一說起它,人們所想到的往往是生產的增長以及物質財富的增加,但如果我們考察18世紀英國產業革命演進的歷史,會發現所謂“工業革命”至少具有三方面的含義:技術的變革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工廠制的出現以及經濟結構的變化;經濟的發展所引發的社會整體的變革。而以上這三個方面,具有層層遞進的關係。那麼,工業革命爲什麼會首先在英國發生呢?

一是英國形成了有利於資本主義生長的制度框架。“光榮革命”建立了一個穩定的君主立憲制度,在這種制度下,有產者牢牢地掌握政權,財產被作爲“自由”的基本條件;但同時國家又不受一個人的擺佈,經濟的成長不會因有可能威脅到國王的個人權力而受到壓制。英國始於1215年《大憲章》的政治發展進程中,諸種因素的彙集形成了一個對資本主義生長極爲有利的政治環境。諾思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中盛讚“光榮革命”後的制度框架對於英國產業革命的意義:到1700年英國的制度框架爲經濟增長提供了一個適宜的環境……也許最重要的是,國會至上和習慣法中所包含的所有權將政治權力置於急於利用新經濟機會的那些人手裏,並且爲司法制度保護和鼓勵生產性的經濟活動提供了重要框架。英國在不利的開端之後到1700年經歷了持久的經濟增長……現在舞臺已爲產業革命佈置就緒。這從與不可一世的西班牙帝國的對比中可以看得更清楚:在西班牙這個當時最強大、從美洲掠奪黃金最多的國家中,卻沒有形成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政治環境。中世紀末,西班牙城市起義反對王權,起義被鎮壓後,城市的自治權被取消,等級議會日趨衰落,王權完全依靠舊的封建主統治,因而更爲反動。其結果是貴族沒落了而沒有喪失其最惡劣的特權,城市喪失了它中世紀的權力而沒有獲得近代的重要地位。於是大量掠奪來的金銀控制在貴族手中,反而使封建貴族更加輕視本國的經濟生產,而寧願將這些輕易得來的錢財用來購買外國的廉價商品。政府爲了滿足貴族和豪富的要求,也極力輸入奢侈品和手工藝品。對國內產品則實行重稅盤剝政策,稅率高達30%,使城市工商業遭受了沉重打擊。掠奪來的金銀引起物價上漲,西班牙本國的工業品也由此增加了成本費用,從而導致自己的工商業產品失去了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掠奪來的財富不僅未能轉化爲再生產的資本,反而加速了西班牙帝國的衰落。歷史證明,僅靠掠奪是不可能長期昌盛的。

爲什麼英國會最先進行工業革命呢? 第2張

二是英國與歐洲大陸各國相比有着較爲獨特的社會結構。自16世紀始,隨着舊式貴族的衰落與中等階級的興起,英國逐漸形成了一種三層式的社會結構,以三個社會階級——土地貴族、中等階級與工資勞動者爲主體。在這個過程中,傳統農業社會中的“地主—農民”式的雙層社會結構被打破,新的社會羣體開始涌現,並促使早先那種封閉的、剛性的社會結構,逐漸被具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性的、流動性彈性社會結構所取代。英國這種獨特的社會結構,爲其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在當時的歐洲大陸國家中,中等階級並非沒有產生,然而其力量卻相對弱小,在社會功能方面意義不大。貨幣地租正在形成,但仍屬封建地租性質。因而,原有的社會結構雖已過時,但尚未解體;新的社會力量雖已產生,卻尚未強大到可以與舊勢力抗衡的地步。於是,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關頭,它們落後了。

在上述兩個有利條件下,最終形成了英國人獨有的工業民族精神,也即是馬克思·韋伯所提出的“合理謀利”精神。所謂“合理謀利”,是與在前工業社會中以非經濟的強制手段吞佔社會財富爲特徵的謀利手段相對而言的,這與英國的清教傳統有關係。孟德斯鳩曾認爲,英國人“在三件大事上走在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虔誠、商業和自由”。自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以來,英國就形成了濃厚的清教氛圍。清教所強調的,一方面是勤奮,另一方面是節慾。清教倫理既鼓勵人們追求財富,又反對人們不講信義。這種提倡“合理謀利”的教誨,促使人們,主要是新興的城市中等階級,靠自身的努力去擴大生產、創造財富,並且創造出一種可以引發農民市場興趣、把他們富餘產品拿到市場出售獲利的新機制。隨着這種自治城市與鄉村之間經濟聯繫的日趨緊密,從而形成了國內市場,併產生了兩方面的後果:其一是促進了加工產業的專業化分工,最終產生出英國的民族工業;其二是孕育出一種與純農業社會完全不同的精神追求和價值體系,正是由於這種追求和價值體系,才產生出工業民族精神。

但僅有精神是不夠的,英國在工業化道路面前還有許多障礙,在這方面思想家們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從霍布斯開始,到威廉·配第,再到約翰·洛克,他們的著作,都闡述了一個共同的思想:即個人通過勞動所得到的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是“天賦人權”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政府或國家應該保護個人的私有財產。到18世紀工業革命以前,這一思想漸漸已被人們廣泛接受了。工業化是一個財富急劇增長的過程,很多國家一直到工業化帶來的財富增長之後才認識到確立私有財產權原則的重要性,而英國卻在工業化到來之前就解決了私有財產的地位問題,這也是英國率先走向工業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個重大障礙便是重商主義。作爲指導英國發展的國家政策,重商主義曾幫助英國保持過去的財富,但在工業化方興未艾的時候,它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於是,突破重商主義的束縛,爲經濟“鬆綁”,就成爲時代的需要,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總之,工業革命爲什麼首先在英國發生,根本的一個因素是:“光榮革命”後英國建立了一個合適的政治制度,這個制度保證社會有寬鬆、平和的環境,讓人們追求個人的目標,最大程度地發揮創造能力。如諾思就認爲:“隨後而來的17世紀的政治動盪產生了這樣一個政治結構,它進一步鞏固了自願團體的所有權,使經濟活動的增益爲一個社會所有,在這個社會要素和產品市場已發展到足以促進這種擴張。”又如意大利著名經濟史學家卡洛·m·奇波拉所總結的那樣:工業革命之所以首先發生在英國,主要是由於該國……社會和政治結構、人民精神面貌以及價值標準已經發展到適合於工業化的程度。……工業革命在漫不經心的觀察者看來僅僅是經濟和技術問題,實際上它是可怕的非常複雜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大變動問題。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