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工業革命竟然和中國元朝的水轉大紡車有關

本文已影響1.38W人 

但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紡紗機並不是18世紀的英國人發明的,而是在4個世紀之前的中國元代發明的。這種水力紡紗機在王禎的《農書》中被稱爲“水轉大紡車”,性能優越,效率極高,有32個紡錘,每車日產量100斤。要知道,珍妮紡紗機最初只有8個紗錠,而水轉大紡車卻有32個紗錠,以至李約瑟稱讚其“足以使任何經濟史家歎爲觀止”。

英國工業革命竟然和中國元朝的水轉大紡車有關

(圖)水轉大紡車

水轉大紡車也並非在元代不經意發明而出,之前的千年都是紡車改進積累的時期,南宋已經用水力取代了人力,到了元代就不得不發明而出。水轉大紡車發明後在中原地區廣爲流行,只要臨水的地方,就能看到它的影子。但令人不解的是,元代之後這種優越的水轉大紡車就銷聲匿跡了,終究未能在中國引發工業革命。有學者推測是因爲“大紡車上沒有牽伸機構,因此只能用於對纖維較長的麻、絲進行合股、加捻和卷繞, 而不能用來紡纖維較短的棉(特別是纖維短、拉力小的亞洲棉)。元代以後, 麻紡織業逐漸讓位於棉紡織業, 因此不能從事棉紡的水轉大紡車也隨之銷聲匿跡, 似乎是很合乎邏輯的。”還有的學者認爲中國勞動力過剩,沒有技術革新的需要。

英國工業革命竟然和中國元朝的水轉大紡車有關 第2張

(圖)阿克萊水力紡紗機

誰也沒有料到的是,阿克萊水力紡紗機的發明卻淵源於水力大紡車。要知道,1716 —1717 年英國安裝的第一部捻絲機,是英國人在意大利刺探了兩年工業情報後仿製的,而意大利的捻絲機是在元代時期由中國傳入。旅行者、商人、耶穌會士都可能是傳播媒介,尤其是在華的耶穌會士,掌握着西方最爲先進的科學知識,眼光獨到,在中國挖掘各種智慧寶藏,刺探各類情報,打包後直接郵回國內。如今巴黎國立圖書館還保留着18 世紀在華耶穌會士對中國的紡織技術繪製的大量織機圖。李重光說:

這些紡織機具圖種類繁多, 是迄今爲止最爲詳細的織機圖譜。此外, 還介紹了從經緯線的準備, 到拔更、放更、扳更、穿箱、續更、刮綢, 直至成衣的各個工序的生產操作情況。有關技術資料的來源除了實際調查之外, 傳教士們也廣泛地利用了中國已刊出的科技著作。在其中, 明末身居相位的基督徒徐光啓的科技著作(特別是《農政全書》), 更是他們注意的對象。1735 年出版的杜赫德的《中華帝國通志》, 詳細談到了養蠶與絲織業技術。從此書刊載的養蠶、繅絲和織機插圖看, 顯然採用了《農政全書》卷31 —34 蠶桑及卷35 —36 蠶桑廣類的內容。元代水轉大紡車的有關圖文, 幾乎原封不動地保存在《農政全書》中。因此水轉大紡車在18 世紀中葉以前, 已通過傳教士介紹到西歐,應是無可置疑的。

英國工業革命竟然和中國元朝的水轉大紡車有關 第3張

正是中國農業科技向西方的傳播,引起了英國紡紗機的改良,進而引爆了工業革命,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個工業部門生產方式的變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門生產方式的變革。……有了機器紡紗,就必須有機器織布,而這二者又使漂白業、印花業和染色業必須進行力學和化學革命。”從此,東方不亮西方亮。

英國工業革命竟然和中國元朝的水轉大紡車有關 第4張

(圖)珍妮紡紗機

雖然伊懋可在評論水轉大紡車時說:“雖然這種機器還不是非常有效, 但如沿其所代表的方向進一步發展的話, 那麼中古時代的中國很可能會比西方早四百多年就出現一場紡織品生產上的真正的工業革命。”但是,工業革命畢竟是人口、經濟、科技、文化等多種因素髮生反應後的結果,單純的技術革新,恐怕還不足以引發工業革命。李約瑟難題,歷史已經作答,不需假設。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