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在現代社會很常見,其形成有哪些最根本原因?

本文已影響1.09W人 

討好型人格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父母對他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只有當他們滿足父母的需求、表現出父母期望的樣子時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和讚賞,他們才能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是不會被拋棄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討好型人格在現代社會很常見,其形成有哪些最根本原因?

當他們違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的時候,就會被父母大肆的否定,批判,甚至是打罵。

在這個時候因爲對於幼兒而言父母無疑是他們心目中最大的權威,並且他們的生存與安全感是完全來自於父母,所以他們會對此形成很大的心理陰影,爲了逃避或不再受到這種被父母否定或打罵的痛苦,他們不得不隱藏起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感受。

在他們既沒有迎合父母的期望也沒有違背父母期望的時候,他們也很少能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

一個幼兒是很難獨自面對和承受自己的孤獨感的,這個時候他就會刻意的想去做些什麼來迎合父母的期望和需求,從而能夠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讚賞。

久而久之,這就形成了他的一種習慣,甚至他會逐漸的把父母的需求“內化”爲自己的需求,因爲在他的認知裏:滿足了父母的需求就等於滿足了自己的需求。

而這也成爲了他對今後所有親密關係的認知藍本:我是沒有價值的,我是不值得被愛的,真實的我無法獲得別人的認可和關注。只有當我不斷地滿足別人的需求和期望的時候,我才能獲得別人的關注和愛。

第二個原因在於,在“討好者”的認知中,對於獲得別人的認可與讚賞的途徑,只有“討好”別人這一個方式。

“討好者”的內在與心態太過的無力和空虛,他們從一開始就直接忽略了他們其實可以通過努力工作,做出成就,提升自己的能力等這些方式來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認可,從這個層面上來講“討好

者”是很懶惰且不求上進的,他們就和那些幻想着通過買彩票發大財然後衣食無憂的人一樣。

在他們看來,“討好”別人是獲得別人認可的最容易的途徑,你只需要多說幾句好話,裝出善良無害的樣子別人就會認同你了,別人就會誇獎你了。

討好型人格在現代社會很常見,其形成有哪些最根本原因? 第2張

但是像這種廉價的認同與讚賞不過是用來填補他內心一時的空虛和不安全感,因爲廉價,所以來的容易,去的也快。醉心於追逐這種廉價的認同和讚賞,只會令“討好者”越來越依賴和沉迷於那內心的空虛得到暫時滿足的假象之中而無法自拔。

第三個原因是:“討好行爲”已經成爲了討好者的一種習慣,成爲了他人格模式的一種。“討好者”—已經成爲了他自我認知的一部分,成爲了他潛意識裏對自己的定義。

這一點其實是大多數人的心理或認知問題很難被改變的最深層次的原因。

因爲在我們的意識層面,是我們的行爲習慣,我們的思維習慣,我們的認知習慣等構建成了我們的人格模式,我們的人個模式一旦形成就會變得十分的穩固,因爲人個模式將我們的各種習慣和行爲等等全部聯繫並且雜糅在了一起,在我們的認知層面中,我們即便只是想改變人格模式中一個非常小的點,那感覺起來卻是我們要將自己全盤否定,我們要將自己的整個人格模式全部改變。

討好型人格在現代社會很常見,其形成有哪些最根本原因? 第3張

所以我們時常會聽到:我懶就是因爲我懶啊,如果我不懶了那還是我野生范冰冰麼?;我愛吃甜食就是因爲我愛吃甜食啊,不吃甜食的阪田銀時還有資格叫阪田銀時麼!

這一類的人不願意改變自己的缺點其實倒也真不是把“改掉了這一點我就不是我了”當藉口,而是在他們的認知中的的確確就是這個樣子的,這些缺點或行爲是他們自我認知的一部分,改掉了這一部分的確會給他們帶來彷彿“整個自我都被否定”或是“我就要不存在了”這樣的恐慌。

但是我們要意識到,這種自我認知只是我們意識層面對自己的一個固化的定義,實際上並不存在一個固定的“自我”,也不存在你改變了身上的某個習慣某個點你就不是你了這回事。

固化的自我認知只是爲了維持我們的情緒,思維,意識等保持在一個穩固的、不會輕易崩潰的狀態中,意識到了這一點你就能明白,堅持固化的自我認知實際上是對自我的限制,同時我們也完全可以改變我們身上的任何方面,這並不會影響我們“是誰”。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