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都憧憬做官,爲何東漢官員卻喜歡辭職?

本文已影響2.73W人 

在古代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拼了命的讀書,只爲了以後能進入官場平步青雲,尤其是在以文治國的時代,讀書考官成爲了很多有志青年報效國家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即使不是爲了爲國盡忠,更多的人還是想要考官,畢竟在大部分時候,即使家中再有錢,只要不是做官的,還是會被人看不起的,所以很多人都把參加科考入仕做官當做目標。但是在有一個朝代之中卻出現了例外,那就是東漢時期,當時的人不以升官爲目標,反而是出現了很多官員辭官的現象,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古代人都憧憬做官,爲何東漢官員卻喜歡辭職?

在史書之中曾經有過記載,自從光武帝劉秀正式建立東漢以來,直到東漢結束,總共有不少於六百個官員辭官還鄉了。按理說古代的人都是以做官和升官爲目標的,不僅僅是能改變自身的境況,還能讓家人的地位也漸漸提高,而對於那些有心報國的文人來說,做官更是最好的途徑,但是爲什麼在東漢時期,偏偏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其實這跟當時的社會現狀有着很大的關係,雖然劉秀暫時平定了局面,但是各方勢力還是頻頻出現,而且劉秀之後的皇帝也都沒什麼才能,所以官員們爲了保命,在有什麼動盪的時候,就會選擇了辭官。

難道辭官的人都是因爲覺得時局動盪,所以才做出這樣的選擇嗎?其實也並不是這樣的,動盪時代一般是更加需要各種有才能的官員來匡扶正義,勸諫皇帝勤勉朝政,來讓東漢更加強大起來。既然這正是國家需要他們的時候,又何苦還要辭官呢?而現實是雖說東漢需要這些官員來輔佐,但是皇帝卻並不需要,皇帝爲了能讓朝政不要出現西漢末年重臣把持朝政的機會,對官員們也會有所限制,不僅僅不讓同爲親屬的人同時在朝爲官,更是很少讓他們見到家人,重孝道的文臣們自然不能接受,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時候,爲官前路又是一片迷茫,他們還是選擇回鄉侍奉父母。

古代人都憧憬做官,爲何東漢官員卻喜歡辭職? 第2張

在東漢的時候,選拔官員的制度還是以察舉製爲主,更爲公正的科舉制還沒有出現,所以朝中的官員也不全是有真才實學的。這些沒才能的人既然能哄的朝中官員舉薦他們,自然對皇帝也是一直溜鬚拍馬。而在東漢的時候,除了劉秀和他的兒子之外,其他的皇帝年齡都不大,所以都願意聽奉承的話,反而對忠臣的勸諫充耳不聞,所以這些忠臣們覺得自己以後也不會受到重用,甚至都有可能丟了命,所以也就不願白費力氣,最終選擇了辭官。

而且皇帝年齡小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幾個重臣會把持朝政,所以實際上對國家大事的決策,決定權都是在這些大臣手中,只要一有不順這些重臣心的事,他們可能會直接越過皇帝懲處朝中的大臣,所以即使是皇帝有雄心壯志,但是在大臣的把控之下也有不少早早喪命,也是沒有任何機會的展現。而且雖然在古代的時候商人地位都很低,但是在東漢的時候這樣的政策相對有點鬆動,所以不少經商的人都非常富有,這也讓不少做官的人都非常羨慕,辭官還鄉經商也是正常,說白了還是因爲錢惹的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