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辭官回家之後 他們靠什麼生活

本文已影響2.84W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古代官員辭官,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漢書·食貨志》:“至秦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

封建社會的經濟特徵

封建社會的一個明顯特徵,便是自然經濟佔據社會主體。在古代,自然經濟自春秋戰國時期被確立,直到近代社會時期,西方入侵中國以後,自然經濟纔開始逐漸瓦解。世界上每個國家,基本上都要經歷這一階段,而中國早在自然經濟之前,甚至還實行過另一種土地制度,那便是井田制。

在《穀梁傳·宣公十五年》中有言:“古者三百步爲裏,名曰井田”,它的意思很簡單。在夏商周時期,全國的土地按照井字被分成大小一致的塊。這些土地全都歸屬於國家所有,但是卻被分封給了國民。國民可以在被分封的土地上耕種,這些土地不能流轉和買賣,因此保證了人人都有田種。

古代官員辭官回家之後 他們靠什麼生活

無論是先秦時期的井田制,還是日後持續了數千年的土地私有制,它們都是生產力水平較低下所誕生的產物。它們的生產目的只有一個,那便是自給自足。這就是爲什麼,在古代社會時期,大多數民衆一輩子都過着精耕細作、男耕女織的生活。

自給自足的古代生活

我們在看史書的時候,會發現古代官員一言不合就辭官歸鄉,有些官員甚至這一生數次辭官歸鄉,又數次重回朝廷。那麼,他們沒了俸祿怎麼生活?想要知道這一問題的答案,只要通過對比古代和現代的社會生產力差距便可。

古代官員辭官回家之後 他們靠什麼生活 第2張

上文提到,在古代社會,自然經濟佔據主體,而自然經濟的生產目的,便是滿足自給自足的生活需要。它的特點共有三個,分別爲分散性、封閉性以及自足性,也就是以家庭爲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以及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

因此,在古代社會,對於絕大多數民衆而言,如果並不是處在亂世,那麼想要活下去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一般而言,我們認爲在明朝之前,古代中國的佃農數量還是比較少的,大多數農民家中都有幾畝耕地,就算是入朝爲官的官員,家鄉往往也有幾畝良田。因此,他們就算拒絕入朝爲官,也完全可以在家中靠田爲生。

這便是古代社會與現代社會最大的不同之一。在古代,對於很多古人而言,這一生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儘可能活下去,在滿足這一前提下追求自己的生活質量。因此,他們並不需要太高的生活水平,也沒有多少可以花錢的地方。只要家中有幾畝良田,就可以憑藉土地活一輩子。但是,在現代社會,即便家中有田,想要靠土地生活下去還是非常困難。

古代官員辭官回家之後 他們靠什麼生活 第3張

這就是爲什麼,在現代社會很多人都熱衷於賺錢的原因。畢竟在這個生產力極度發達的社會,想要不花錢的過好每一天是很困難的。由此可見,在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不同時期的民衆,甚至連生活觀念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信念,這兩個字很重要。

古人與今人的不同

在古代社會,很多偉大的古人,心中都有非常高潔的志向,甚至常常做出一些我們難以理解的舉動。比如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爲自己受到了污衊,或是爲了幫助自己的朋友,古人可以毫不猶豫的自殺,這是我們難以理解的。

古代官員辭官回家之後 他們靠什麼生活 第4張

同時,在古代社會,有些人爲了自己心中的寧靜,甚至放棄入朝爲官,甘願一輩子留在山村,比如說東漢時期的隱士嚴光。昔日好友成爲了當朝皇帝,甚至還多次邀請他入朝爲官。換做現代社會,自己的親朋好友當了官,很多人都希望能夠藉此機會獲得一些好處。但是,在古代社會,這樣的行爲是被衆人鄙夷的。

這就是爲什麼,在幾千年的古代社會,出現了那麼多隱士的一個原因。他們擁有獲得榮華富貴的機會,但他們爲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甘願放棄眼前的這些虛名,過着貧瘠的生活,

古代官員辭官回家之後 他們靠什麼生活 第5張

比如說那個討飯的莊子,親自下地耕田的陶淵明等人。他們的物質生活是匱乏的,但他們的精神世界是豐盈的。在現代社會,很多人都缺少了這樣一種品質,每個人都追求物質的享受,而忽視了自己的精神需求,這使得社會風氣變得愈發浮躁。

希望我們能夠更加註重修煉自己的內心,不要因眼前的利益而忽視更重要的東西。

參考資料:《穀梁傳·宣公十五年》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