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曹操的管理手段怎麼樣?有哪些辦法?

本文已影響1.11W人 

曹操歷來是一個很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曹操年輕的時候曾經跑到南陽的許劭那裏,許劭是東漢末年著名人物評論家,善於評點人物,經他評點過的人物很快就能天下知名。許劭給曹操的評語是“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是奸雄這個形象在文學、影視作品的推動下已經深入人心了。那麼曹操是如何治理他所統治區域的呢,能不能算得上治世之能臣呢?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懲辦豪強,抑制兼併

東漢立國之初,光武帝劉秀其實就是依靠豪強地主的支持建立了新的王朝。一開始還能注意抑制豪強兼併,但是到了後期隨着政治腐敗、宦官和外戚的爭權奪利,局面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身處其中的曹操很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曹操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他在洛陽北部尉任上用五色棒杖殺蹇碩的叔父,在任濟南相時奏免貪官污吏,都是在懲辦豪強。但是由於禍在中央,曹操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爲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趙儼、滿寵、賈逵等官吏,抑制不法豪強。

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政策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豪強愈發的肆無忌憚,兼併越來越嚴重,使廣大貧民更趨貧困化。這樣一來,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然地盤大、兵士多、糧食足,終究被曹操擊敗。曹操控制冀州後,發佈《抑兼併令》,譴責袁紹對於豪強的放任態度,立即“重豪強兼併之法”,舒緩了北方農民的負擔,穩定了新佔領的河北地區。

歷史上曹操的管理手段怎麼樣?有哪些辦法?

施行屯田,恢復經濟

漢末三國時期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饑荒。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爲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建安元年,曹操採納棗祇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於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置田官,興辦屯田。屯田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工作效率高於普通的自耕農。因此短時間內就使地方“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

興修水利,百姓安定

雖然屯田設置的初衷是爲了解決軍糧問題,但是曹操也注意恢復社會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此外,曹操還陸續頒佈法令,恢復正常租調製度,防止豪強兼併小農。建安五年,曹操頒佈新的徵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曹操前後實行的這一系列措施,使瀕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使越來越多的百姓重新安定下來。

簡樸倡廉,移風易俗

爲了積蓄民力,不奢侈浪費,提倡簡樸廉潔的風氣,曹操以身作則。史書記載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採,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就是說衣服沒有花裏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繡彩,帷帳屏風落滿補丁,牀榻被褥“敗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糾正下,東漢以來的奢華之風爲之一變,天下的人都以廉潔勤儉自律。曹操臨死下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要求葬禮一切從簡,將士、官吏不得擅離職守。

歷史上曹操的管理手段怎麼樣?有哪些辦法? 第2張

長期戰亂,社會風氣必然變壞,出現了結黨營私、誹謗攻訐、挾私報復等種種社會問題。曹操針對這種現象在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專門下了一道《整齊風俗令》。明令禁止結黨營私,必須除掉顛倒黑白、造謠中傷的歪風劣俗。曹操還下令,不準報私仇,禁止厚葬。這些措施對於當時社會的風氣,都起到了很好的糾正作用。除此之外,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響,其根基屬於儒家思想範疇,尚仁義禮讓,並試圖以仁義、道德、禮讓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禮爲首”。

曹操嚴明法紀,以法治軍,以法治民,他還頒佈了一系列的軍法、民法、獎懲法令。陳壽評價曹操“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意思是說,曹操治民用申子、商鞅的法治,用兵具有韓信、白起的奇謀。曹操強調法治的同時,也提倡禮義教化,這對於穩定當時的社會秩序也有一定的意義。因此,曹操不僅統一了北方,而且治理鞏固了北方,恢復了社會秩序和民生經濟,不愧治世之能臣的評語!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