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爲什麼能成爲文化史上的豐碑?他爲什麼能被人敬仰?

本文已影響5.91K人 

說到杜甫,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杜甫的名字,在我國文學史上,閃耀着最璀璨的光輝。

他區別於旁人的是,生前並不顯赫,謝世後才聲名遠揚,並出現千家注杜之說。

韓愈曾爲他題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聞一多先生也這樣高度評價杜甫: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大詩人,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絢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是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他被後人追思、紀念和敬仰,除了藝術成就,主要是被他博愛的精神所鼓舞與折服。

他窮困潦倒,卻心懷天下憂國憂民。他受盡打壓,卻從未放棄過心裏的執念。

杜甫的生命底色是悲苦的,他被命運一次次碾壓,被苦難逼到絕境,但他依然用一顆赤子之心熱愛這個世界。

杜甫爲什麼能成爲文化史上的豐碑?他爲什麼能被人敬仰?

1、一腔柔情,是對親人的愛

看過一句話:情是什麼?是心的溫度。若說起溫情和多情,杜甫絕對能拔得頭籌。

杜甫對先祖的敬畏之情,對妻子的感激之情,對兒女的舔犢之情,這一份份濃濃的情意,在他的字裏行間肆意流淌。

文字中,關於他的成長與經歷,他的悲喜與磨難,那些生活的場景,就像昨天剛發生過一樣。

提起自己的祖先,杜甫常常是驕傲的表情。

他在一首詩裏說“詩是吾家事”。他從小生長於詩書官宦之家,祖父是“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審言。

杜甫天資聰慧,加上勤奮好學,所以七歲能吟詩,九歲寫的一手好書法,十幾歲就能與當時的文人們吟詩作賦。

受家族家風的薰陶,好好讀書求取功名,成了杜甫最宏大的志向,這也是先祖們走過的路。

杜甫爲了實現理想,他日復一日地努力讀書,可是求官之路崎嶇又坎坷。

時光匆匆,杜甫到了29歲。

古語說:三十而立。這一年,杜甫迎娶了十九歲的楊氏爲妻。

楊氏賢淑溫婉,和杜甫情投意合、舉案齊眉。一年後,隨着添人進丁,父親又去世,杜甫的生活一下子窘迫起來。

爲了讓家庭擺脫困境,杜甫去長安尋找良機。

奔波在長安的杜甫,看人臉色,受人責難。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這就是他真實又難堪的處境。

歷盡挫折後,總算迎來轉機。

杜甫爲什麼能成爲文化史上的豐碑?他爲什麼能被人敬仰? 第2張

755年,已經在長安待了十年的杜甫,憑藉自己的才華,寫了三篇《大禮賦》,深受玄宗賞識,最後被授予一個從八品的小官。

心存不甘,也只能接受,因爲一家老小還在張口要飯吃。

守護在家鄉的妻子楊氏,在家中拖兒帶女,辛苦操勞,一家的生計還是難以維持,受凍捱餓、食不果腹是常事

更加雪上加霜的事發生了,安史之亂爆發,整個社會動盪不安,到處是流民難民,他們被分割兩處。

杜甫對妻兒的思念,被他寫進詩裏。這首千古名篇《月夜》,就是他在俘虜營裏寫成。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在漂泊窮困的漫長日子裏,他儘可能地讓妻兒少受飢寒。杜甫是一個有責任心的好丈夫好父親。

杜甫一生只娶妻一人,夫妻倆相濡以沫,共度風雨30年。

這就是真正的男人,在外面受再多的委屈,也會深埋在心底,永遠讓家人感受到溫暖和溫情。

2、赤膽忠心,是對國家的愛

杜甫的忠誠是與生俱來的,是天性,尤其是當國家危難之際,他更是臨危不懼。

安史之亂的戰火迅速蔓延,叛軍勢如破竹,曾經繁華的長安,哀鴻遍野。

所有人都在逃命,皇帝早跑沒了影,已躲到西蜀去避難。

這時杜甫全家也裹挾在逃難的人羣中,他把家人安排在鄜州後,匆匆又回到已經淪爲戰場的長安。

之所以又回長安,是有個新消息讓杜甫振奮,他聽說新帝肅宗在鳳翔登基,他想去拜見新帝。

可剛回到長安,他就被抓進戰俘營裏,這一關就是將近一年。

最後,他看準了一個機會,竟然從長安逃了出來。

擺在眼前的有兩個選擇,是回家和家人團聚?還是去鳳翔叩見新帝?杜甫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杜甫爲什麼能成爲文化史上的豐碑?他爲什麼能被人敬仰? 第3張

他冒着生命危險,一路躲避着叛軍的隊伍,風餐露宿,終於見到肅宗。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

朝廷愍生還,親故傷老醜。

——杜甫《述懷一首》

看到破衣爛衫滿臉疲憊的杜甫來投奔自己,肅宗非常感動。

一場戰爭像照妖鏡,是忠是奸,一照就顯出原形。

亂世之中,人人都在自保。當時有一部分人屈膝投降,還有一部分曾經高談闊論的人,選擇隱居,不問世事。

反而是官職最低的杜甫,一心想着國家的安危,不失民族大義和氣節。

看到國破城荒的悽慘景象,他在詩中寫:

國破山河在,春城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亡國之悲,讓他痛心疾首。

話說回來,大唐王朝沒有厚待他,官場腐敗黑暗,他不被重用。

第一次科考就名落孫山,那是“弄獐宰相”李林甫暗箱操作的結果。又一句“野無遺賢”,把杜甫所有的夢想擊碎。

後來進入朝堂,又因直言進諫被貶。

孔子有言: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如果君王的禮遇不到,但臣子的忠心依舊百分百,那麼這份忠誠,已經是滲透到血液裏的高尚了,杜甫就是這樣。

正如陸游對杜甫的高評:文章垂世自一事,忠義凜凜令人思。

這也是在南宋時期,人們把他比作周公的主要原因。

3、真情真意,是對百姓的愛

他把一腔熱血和愛國情懷傾注於筆端,創作出1400多首優秀的詩篇。

羣星燦爛的唐朝文壇,只有杜甫的詩,被稱爲“詩史”。

他以紀實的方式,用詩歌表達,把那個朝代發生的事件一一記錄,《三吏》、《三別》《兵車行》都是這樣的詩作。

杜甫的心和老百姓貼得很近,他是最敢講真話的人,他願意爲老百姓發聲,用文字訴說戰爭給百姓帶來的苦難。

《兵車行》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作,創作背景和時間,就是大唐對決南詔的戰爭。

杜甫爲什麼能成爲文化史上的豐碑?他爲什麼能被人敬仰? 第4張

當時有很多人,甚至是已有盛名的詩人,對討伐南詔熱情高漲,都在寫詩詞鼓吹。

只有杜甫清醒地認識到,這場戰爭的非正義性,勢必會導致生靈塗炭。

這些珍貴的好詩,也只有杜甫能寫出來,原因在於他對百姓深厚的仁愛之心。

任何境況下,他所擔憂的都是百姓的疾苦和生活。

看到自己的小兒子,活活被餓死。他除了悲痛愧疚,想的是: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甫自己住在沒有屋頂的茅草屋裏,寒冷潮溼,他期望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

這就是杜甫,即使在飢寒交迫的惡劣環境中,也能推己及人,他用真情真意,關愛着百姓。

他的所思所想,所憂所慮,都是老百姓的心願。

他稱自己是“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他已經成爲平民中的一員,讓人們感到親切,沒有距離感。

魯迅先生說過:“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裏似的。”

4、結語

人們對杜甫的喜愛和崇敬由來已久,時至今日,沒有減弱反而出現逐漸升溫的勢頭。

對他的敬仰,不再只是侷限於國內,已引起西方媒體的廣泛關注。

BBC專門爲杜甫拍攝了一部紀錄片,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爲主題。

杜甫的一生沒有驚天動地,而是鬱郁不得志,伴着貧窮飢餓、百病纏身。

亂世中他像一葉悽苦飄零的小舟,泅渡自己的生活。

杜甫滿懷悲涼滄桑,卻活得風骨凜然。他歷盡磨難,卻用深情去愛萬物蒼生。

杜甫用一生,詮釋生命的意義:苦難是底色,熱愛是本色。

每個人的成長,都會經歷灰暗和挫折,只要你還擁有愛的力量,依然愛着這個世界,歲月就會給予你最美最慈悲的饋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