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在西遊中到底曾經因何事哭了起來?

本文已影響1.72W人 

六祖慧能成名前,某一天在廣州法性寺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此時,懸掛的幡旗被風吹動了,下面兩個僧人開始了辯論。一個說是幡旗在動,一個說是風在動,誰也說服不了誰。慧能插口說:不是幡旗動,也不是風在動,是你們二位心在動啊!沒錯,幡不動風不動,是人心在動,心動煩惱生!

自從後來被命名爲孫悟空的石猴出世後,真的很純潔,天真無邪,每天快快活活地玩耍,本來就是神仙的生活,成佛成聖的生活,忽然有一天被塵世間的灰塵污染:它心動了!

第一次心動:花果山的猴子們在尋歡作樂時,發現了一個水源,好奇的猴子想知道源頭在哪裏,經過民主協商,誰能找到源頭,就拜他爲王。稱王稱霸的日子可威風了,那誰對這個權位動心了呢?石猴子動心了!

孫悟空在西遊中到底曾經因何事哭了起來?

網絡配圖

第二次心動:猴子的世界跟人類的世界一模一樣,也存在言而無信、爭奪名利等問題。你看,進入水簾洞的猴子們,忘記了最初的承諾,沒有馬上拜石猴子爲王,而是“一個個搶盆奪碗,佔竈爭牀,搬過來,移過去,正是猴性頑劣,再無一個寧時,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幸好石猴子記性好、臉皮厚,主動說:兄弟姐妹啊,說話可不能不算數,大家不是說誰先進來,就拜誰爲王嗎?第二次心動了!

第三次心動:當猴王也就那麼回事,鬧着玩的,也沒有那麼多的羣衆矛盾、鄰里糾紛、徵糧納稅的事情,大家還是天天吃吃喝喝、開心玩樂。不過,石猴子知道自己是“王”了,就要對子孫們負責,某一天吃喝時,“忽然憂惱,墮下淚來”,原來,石猴子有了富貴“怕死”了,即使再快樂,也有終結的一天。閻王老子不開心,誰就得了賬。原來快快樂樂的猴子們,大家一起“悲蹄”起來,打破了猴子世界的寧靜:第三次心動了!

人之所以不快樂、不自在,就是因爲時時刻刻心在動,這顆心總是“移情別戀”,看到這個想那個,看到那個想這個,看到今天想明天,看到黃金想鑽石。這顆心沒完沒了,以至於生起煩惱,心緒不寧,心爲形役,自己給自己套進“絞索”,成爲自心的“奴隸”!

心動煩惱生!煩惱是讓我們得不到快樂的基本原因。有一個偈語:佛曰:人在荊棘中,不動不刺;人曰:人在蓮臺上,不動即佛。佛曰:心在俗世中,不動不傷;人曰:心在俗世外,不動即亡。講得非常有意思,當你處於荊棘的包圍中,只要身體不動,荊棘是不會主動刺到人體的;當一個人不管是坐在蓮臺上,還是荊棘中,只要做到心不動,他就是佛的境界。

這個心不動,不是“心臟停止跳動”,這樣的話神仙也沒法救,而是“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心不會隨着外邊的情況而變化,“丹青不知老將盡,富貴於我如浮雲”,始終處於非常安靜的狀態。

當這顆心總是受到外界的干擾,總是心猿意馬,外界有千般萬種的形色變化,你就有千般萬種的煩惱,就會天天看不開、拿不起、放不下。

孫悟空在西遊中到底曾經因何事哭了起來? 第2張

網絡配圖

說起煩惱,在一些人看來,就是心神不寧、心中不安,非常不開心,脾氣暴躁等。用通俗的語言來講,就是有負面情緒、不好的心理狀態。不過,從禪宗的角度來說,這只是普通的表象而已。具體來說分爲兩類:一類是人的主觀感受,即人自身產生的不善念頭和思想,如貪婪、執着、自私、傲慢、虛榮、妒忌、吝嗇;一類是由於缺乏正確的認知而形成的錯誤觀念,包括錯誤的見解,荒唐的言論,對真理的曲解等。

那麼,煩惱從哪裏來的?影響人的身心不外是主觀和客觀,主觀是自己的身心,客觀是對待外境的態度。自己的身心是什麼?就是由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識等接觸外物,即你的眼睛看到外邊的東西,就會自然而然地分辨出子醜寅卯來,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鼻子聞到氣味,就會感覺到什麼是香的,什麼是臭的等。由這些感官系統接觸外界,就會形成了主觀的感受,將這些感覺像投影儀一樣投射在自己的心中,就會產生主觀的認識,即由眼睛而生眼識,其他的感官生起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

客觀的事物通過這些感官系統,形成了好壞、美醜、長短等的認識,就會感知到軟硬、輕重、冷暖等,一旦被這些意識所束縛,就會有開心、快樂、發愁、生氣、絕望等情緒,產生煩惱了。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也有思想,只是大家所處的物理世界一致,但思維意識不一致罷了。隨着人的思想的日益膨脹,煩惱也會日益增加。孫悟空的煩惱也是日益增加的。起初,他只是無意中因爲敢於冒險而弄來了“美猴王”的虛名虛利,當上猴王又不滿足,又考慮起能夠長命百歲,永遠當猴王,子子孫孫繼承家業;閻王爺管不了了,又想當齊天大聖,與玉帝平起平坐。總之是野心膨脹,沒有滿足的時候。沒有滿足,就會有無窮無盡的煩惱。在人世間,煩惱也不是壞事,有了煩惱和不滿足,纔會有追求圓滿的動機和動力:有了小煩惱,解決了就是君子;有了中煩惱,解決了就是賢人;有了大煩惱,解決了就是聖人。“爲有犧牲多壯志”!你的壯志也即煩惱越多,犧牲也越大,代價也越高,收穫也越大。

孫悟空在西遊中到底曾經因何事哭了起來? 第3張

網絡配圖

但是,人們要追求的是更高層次的“善”,只有達到“至善”的境界,纔會真正瞭解到聖賢的真實含義,否則就是欺世盜名。因爲那是實現了個人的目標或理想,不是真正解決身心問題的辦法。

孫悟空西遊的過程,就是消除煩惱的過程。從開始的不滿足而產生煩惱,到最後無牽無掛,修成佛果,也就是不斷修正自己的心地,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將心中的妖魔鬼怪即煩惱消除了,如來佛祖也見到了,自己也終於真正快樂了!

心動生煩惱!我們也要學學孫悟空,不斷改正自己的心智模式,讓煩惱去“西遊”吧。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