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分封制有什麼好處,漢晉明三朝建立之後爲何要這麼做?

本文已影響2.56K人 

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分封諸侯的制度,這麼做的目的是爲保證王室的強大,拱衛王室。還不知道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先秦以前的夏、商、週三朝大體都是採用的分封制,當然,這三個朝代也先後被受分封的諸侯給滅掉了。秦始皇建立秦朝後,有感於分封制對於中央權力大幅削弱的弊端,廢掉了分封制,開始推廣郡縣制增強中央集權,因爲郡縣制明顯更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統治,所以這個制度從秦朝開始被延續了下來,一直到今天。

推行分封制有什麼好處,漢晉明三朝建立之後爲何要這麼做?

秦朝滅亡以後,從漢朝開始,中國歷史上的各大一統王朝中,有多個王朝因爲各自的需要在開國之初又撿起了分封制,只不過分封的對象變了,秦以前的分封是封給功臣,秦以後的分封是封給皇族。西漢的劉邦,西晉的司馬炎,隋朝的楊堅,明朝的朱元璋,或許還要加上創立蒙古大帝國的成吉思汗鐵木真,這些著名的帝王都搞過分封制。

這裏面,隋朝楊堅搞的是半分封,他把國家分成幾個大區,分別由幾個兒子掛名管理,除了封王外,還要在中央掛名某區域總管的職務,受中央直轄,並且隨時可以調任,目的不是爲了真的讓幾個兒子做諸侯,只是爲了遏制世家,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讓兒子們掌握各地軍權總比下放給各地世家們更安全,否則就真是諸侯林立開歷史倒車了。

而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鐵木真分封諸子的目的恐怕更單純一些,雖然也有害怕他死後諸子爭位的因素在裏面,但誰叫他老人家打下的地盤實在是太大,傳遞個命令都不方便,最遠的來回要騎馬跑上幾個月甚至一年,不分封根本就沒法管理,沒有誰能單獨領導蒙古人打下來的大帝國。蒙古人是真分封,除了因爲關係的親疏在爭奪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職位上有過站隊外,各自的領地基本上就是各自管理,誰也不鳥誰。

除掉上述兩朝外,本文重點要說的是西漢,西晉和明朝初期的分封。西漢的“七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都是歷史上因爲分封制引起的朝代內部的著名動亂時期,三個朝代的開國之君劉邦、司馬炎、朱元璋都是絕頂的聰明人,他們肯定知道分封皇族到各地還給予兵權、財權一定是會出亂子的,可他們爲何還要堅持這麼幹?無它,無奈爾,兩權相害取其輕。

西漢,非劉姓不得爲王,既防呂后,也防功臣

西漢是劉邦擊敗了強大的楚霸王項羽後建立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劉邦到處合縱連橫,拉攏了大多數的諸侯支持他,這纔在實力和人心的比對上逐漸超過項羽,既然是拉攏就不可避免的要給人家好處,西漢開國後,劉邦封了八個異姓王和數百個有封地的侯爵。而在國家治理上,劉邦推崇的是秦朝傳下來的郡縣制,因此這些功臣們,特別是那八個有槍有地盤的異姓王就成爲了維護劉氏王朝穩固的絆腳石,都成爲劉邦要警惕的對象。

西漢開國的八個異姓王中的大多數都不贊同郡縣制,能自治誰願意去伏低做小啊?劉邦只好抱着老邁之軀一個個的去消滅,等異姓王消滅乾淨後,劉邦自己的身體也垮掉了,他感覺時日不多,皇太子劉盈才十五、六歲,無法對功臣集團和他的母親呂后形成威懾力,劉盈並非他最喜歡的兒子,但爲了有個能壓制住功臣集團的強勢太后,他堅持劉盈做繼承人。可強勢的呂后又讓誰來制衡?於是有了非劉氏不得爲王的“白馬之盟”。

劉邦分封劉氏宗親爲王,在各地掌軍,目的是讓呂后老老實實的輔佐兒子劉盈,不要讓呂家騎在了劉家頭上,此外,劉氏諸侯王也可以遏制功臣集團。諸侯王、外戚、功臣集團形成一個三角權力結構,互相制衡。而諸侯王在他這個開國之君的力挺下,在道德和法理上佔據了制高點,退一萬步說,即便諸侯王有了異心,總歸還是劉氏子孫,江山總逃不出劉家的手心,而外戚和功臣集團就沒有這個法理支持,他們可以專權和爭鬥,但無法謀奪劉氏江山。

如果劉邦不分封,把後代都集中在京城,還沒有兵權護身,沒準就會被呂氏集團或功臣集團任意一方掌權後幹掉,功臣集團中好多都是老六國的貴族,難保他們不會有復國之念,畢竟漢朝建立的時間太短,劉家皇帝還沒有深入人心。分封在外,有權有兵有法理,誰都繞不開他們,劉邦通過分封順利的保證了劉氏王朝的延續。至於說後來的“七國之亂”,再怎麼亂也是劉氏內戰,誰贏都還是大漢朝。

推行分封制有什麼好處,漢晉明三朝建立之後爲何要這麼做? 第2張

西晉,世家兇猛,爲壯大皇族力量,成千古恥辱

晉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炎在建朝稱帝后馬上就搞分封,一口氣封了二十多個諸侯王。劉邦搞分封是爲了制衡外戚集團和功臣集團,司馬炎搞分封就是爲了制衡整個天下的大世家。司馬炎建立的晉朝和在此之前的曹魏都是在世家支持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魏文帝曹丕爲了拉攏世家,推出了“九品中正制”,將階級固化,司馬家就是其中的受益人之一,司馬家也是通過聯合世家讓自己掌握住了曹魏的軍政大權,並在世家的支持下篡奪了曹魏的江山。

司馬炎建立晉朝後當然會想着讓司馬家的江山能長久穩固,身爲世家中出身的佼佼者,他很清楚的知道在王朝內部誰纔是司馬皇族最大的威脅,那就是世家這個階級,世家可以拋棄漢朝支持曹魏,可以拋棄曹魏支持司馬家建立晉朝,也可以在合適的時候拋棄司馬家,在“九品中正制”的嚴密執行下,皇族換誰都沒所謂。

在世家無法消滅的情況下,司馬炎爲了鞏固司馬家的話語權,只能是通過分封制來增加司馬氏一族的特權和軍力,寄希望在出現動亂的時候能有司馬家的人才出來扛鼎。所以,司馬炎明知道分封制會造成皇族內部的傾軋和爭位,但在世家這個對皇族更大的威脅下,還是選擇了分封,起碼從前輩漢高祖劉邦分封的效果上看,劉家子孫在兩漢期間的各種動亂後依然保持着絕對優先的皇位繼承權。

司馬炎死後的“八王之亂”估計是在他的預料之中,這個是分封諸王必然會產生的後果,反正怎麼亂都是司馬家的家事,誰有本事誰做皇帝唄。只不過司馬炎沒料到的是,司馬家封出去那麼多王就沒有一個成才的,沒有一個司馬皇族能在動亂中脫穎而出,結果越來越亂,還給了草原異族們天大的機會,導致了五胡亂華時代的到來,讓司馬皇族牢牢的被釘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司馬炎分封的初衷大概和劉邦差不多,可惜的是司馬家在從司馬懿起的三代之後把好運用完了,不出人才,前人考慮得再周全也沒用。

明朝,爲國戍邊,拱衛中央,誰能上位自己去爭

明太祖朱元璋從洪武十年開始,陸續開始分封成年的皇子到各地爲王,並且給了一部分兒子領兵之權,主要是給了分封在北部和西北部邊疆的秦王、晉王、燕王以及在關外的寧王等,朱元璋給予他們的權力不包括地方上的民政,在軍事上也沒有調兵之權,所以朱元璋的目的不是造就出不受中央管轄的諸侯王,而是希望有本事的朱家兒孫能擔負起護衛朱家王朝的使命,戍邊衛國和威懾試圖對中央不軌的叛亂者。

明朝洪武年間有四大案,最先開始的是胡惟庸案(也有說是空印案,該案的發起時間至今還有爭議),胡惟庸案是在洪武十三年爆發,但朱元璋的準備時間恐怕有好幾年,收集證據,準備策略都需要時間。胡惟庸案和空印案不同,空印案基本上只涉及到文官系統,胡惟庸集團卻涉及到大量的武將,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有爵位的實權武將,那麼從洪武十年開始的分封是否有提前準備,防備胡惟庸集團狗急跳牆的考慮?

朱元璋最年長的幾個兒子都是分封在北方,因爲蒙古人還在和明朝敵對的緣故,明朝的精銳部隊基本上都在北邊,朱元璋很有可能是讓兒子們去幫助他看着軍隊,準備隨時開始的大清洗。只要軍隊在手上,朱元璋牽連再多人到胡惟庸案裏面都不怕,他們沒有任何抵抗能力。開國十來年後,各種貪污腐敗,包括相權對皇權的掣肘都已經顯現出來了,朱元璋各種看不過眼,所以,朱元璋搞分封,控制軍隊配合他搞大清洗是主要目的,戍邊是次要目的,其次纔是讓兒子們去享福。

推行分封制有什麼好處,漢晉明三朝建立之後爲何要這麼做? 第3張

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意外於他之前病死,他被迫立長孫朱允炆做繼承人,這個時候,幾個在邊疆有兵權的兒子就成了未來繼承人的一大威脅,朱允炆還是皇太孫的時候就跟朱元璋提出個這個問題,可朱元璋並沒有考慮過削藩,反正都是朱家子孫,你打不贏你叔叔,那就活該你做不成皇帝,誰上位我都是太祖高皇帝。就像他用荊棘告誡兒子朱標一樣,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結果是朱允炆果然不是做皇帝的料,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都能丟掉皇位,能怪誰?

綜上,包括楊堅在內,劉邦、司馬炎、朱元璋這些帝王並非不知道分封皇族會帶來動亂,但都因爲各自要達成的政治目的強行推動分封,不管他們防備的是誰,終極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保護自己打下來的江山不被外姓所得,分封皇族有害,但總歸肉爛在鍋裏,要是把皇族集中在一起圈養,出了事都沒有翻盤的機會,比如北宋滅亡時,要不是宋高宗趙構提前跑了出去,宋朝就沒有南宋了。所以,分封和不分封都是爲了皇權穩固,無非是看哪種選擇對皇權的延續更有利罷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