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諾爾德·勳伯格:美籍奧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

本文已影響4.06K人 

奧地利作曲家阿諾爾德·勳伯格於1874年9月13日出生在維也納,二十世紀著名的現代音樂作曲家之一,“表現主義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勳伯格是一個自學成才的作曲家,小時候家境貧寒,十六歲時父親去世。這些不利的環境並沒能阻止他熱愛音樂和學習音樂的決心。他八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以後又自學大提琴,參加業餘樂隊,而且自己嘗試着作曲。他經常如飢似渴地去聽音樂會和歌劇,從中得到學習和薰陶。

父親去世以後,由於家境日益困窘,他到一家銀行當了辦事員,以增加一些家庭收入。就在這個時候,他偶然結識了作曲家亞歷山大·策姆林斯基,並跟他學了幾個月的對位法,而這就是後來成爲現代音樂傑出作曲家的勳伯格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規音樂教育。從此,他開始了音樂創作生涯。

1897年,他的處女作《D大調絃樂四重奏》問世。

1901年他來到柏林,執教於斯頓音樂學院。後來又回到了維也納,於1910年擔任了音樂學院的和聲教師。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勳伯格參加了奧地利軍隊。戰後在柏林普魯士藝術學院任教。1933年勳伯格離職赴美,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音樂教授。

1941年他取得美國國籍,在那裏定居,直到逝世。

阿諾爾德·勳伯格:美籍奧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

勳伯格是一位具有大膽創新精神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曾經引起過很大的爭議。他首創了“十二音體系”的無調性音樂,並且培養了許多“十二音體系”的作曲家。他和他的學生貝爾格、威伯恩被合稱爲“新維也納樂派”,即“表現主義”音樂流派

他對音樂所進行的重大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革,影響了一大批年輕作曲家,如達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維奇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響。

勳伯格的音樂創作一般分爲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大約從1897年至1908年。他這個時期的作品帶有晚期浪漫主義的特點,深受瓦格納的影響,這時的作品還沒有完全拋開調性。

第二個時期大約從1908年至1912年。這個時期的作品已是“勳伯格風格”特點的作品了,但仍是自由無調性。

第三個時期大約從1920年到其逝世。他這個時期的作品大量地運用了他自己發明的十二音技法。

1874年生於維也納,自幼學習小提琴與大提琴,理論以自學爲主,

阿諾爾德·勳伯格:美籍奧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 第2張

1894年曾隨策姆林斯基學對位。青年時期即開始作曲,其絃樂四重奏和歌曲多首於1897年演出。

1901年在沃爾左根的“藝術酒店”指揮。

1899年創作了《昇華之夜》;1900年着手創作《古雷之歌》,二者都屬於瓦格納以後的晚期浪漫主義音樂風格。因《古雷之歌》第一部分之成就,經理查·施特勞斯推薦而獲斯特恩音樂學院教席並獲得獎學金,在此期間創作音詩《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1903年《昇華之夜》首演獲得巨大成功。

在1903-1907年的作品中將變化音和聲發揮盡致,音調結構越來越無從捉摸,直至在1908年的《鋼琴曲三首》和聲樂套曲《空中花園之篇》中,他的無調性始抵於成。這兩部作品演出時遭到反對者的猛烈攻擊和擁護者同等強烈的歡呼。

1911年出版名著《和聲學》。同時兼治繪畫,“表現主義”風格躍然紙上。

1912年爲女演員艾伯丁·齊默作《月光下的彼埃羅》,這是一部朗誦唱和室內樂合奏的作品,在維也納的首演激起更深的敵視,但是早期風格的《古雷之歌》在維也納的首演卻十分成功。

1912年《管絃樂五首》在倫敦首演。

阿諾爾德·勳伯格:美籍奧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 第3張

1918年在維也納成立“非公開音樂演出社”,謝絕評論家參加,事先不公佈節目,禁止鼓掌。

1913-1921年間創作極少。

1921年,推出了“用12個音作曲的方法”,這是他用以組織無調性音樂的技法。鋼琴《組曲》是第一部完全用12音方法寫作的樂曲。1933年在巴黎重新扳依猶太教並移居美國,執教於加尼福尼亞大學。

此後18年間,時而用12音,時而用有調性風格作曲,信徒們大爲驚愕,他自己卻處之泰然,他說每一個作曲家都變動風格以適應其創作需要和目的。

1951年,勳伯格在美國洛杉磯去世,享年77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