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仁:堅持民族大義,以身殉國

本文已影響2.88W人 

從明末農民起義,李自成的大順軍佔領北京,明代崇禎皇帝在北京景山古槐上自縊身亡,宣告了明朝的結束。吳三桂爲紅顏一怒引清兵入關,大清王朝建都北京,實現了明、清的朝代更替。但歷史遠非這麼簡單,明代皇帝的後裔,不甘退出歷史的舞臺漢,人們的正統觀念對異族政權建立,也給予了堅決的排斥。當時,明朝的勢力,仍控制着中國的半壁江山。因此在中國南方地帶,先後有弘光、隆武、魯監國、永曆幾個皇帝(或皇室)代表明王朝政權依然存在。一直延續到清康熙年間,歷史上稱之爲“南明”。本文故事的主人公王之仁,就出現在南明“魯監國”時期。

王之仁(?-1646年)字九如,保定人。傳爲崇禎末年東廠提督太監王之心堂兄弟。南明弘光時官至寧紹總兵,統水師。清兵下浙東,曾奉表投降,旋爲民衆抗清義舉所感動,乃積極擁立監國魯王,進封武寧侯。雖因與諸軍爭地爭餉事,爲朝臣所側目,然奮勇抗清,最後以身殉國,留下千古佳話。

堅持民族大義,效忠明室

王之仁:堅持民族大義,以身殉國

朱元璋的第22子朱桱的八代孫朱聿鍵,繼“南明”的“弘光”政權之後,於1645年閏6月27日,在福州即位做皇帝,建立“南明”的第二個政權——“隆武政權”。

浙東一帶,由於反清勢力發展,也急需一位明朝宗室出任監國。朱元璋第十個兒子朱檀的第九代傳人朱以海繼位魯王,本該在山東,卻因清兵追剿逃到南方。1645年6月18日,朱以海在浙江出任監國,仍用弘光年號。1646年改元,用魯監國年號。南明這兩個平行的政權出現,預示着皇室的激烈紛爭,極容易出現自相殘殺的情況。

朱以海監國,得到了方國安、王之仁等擁有兵權的實力派的擁護。朱以海因爲哥哥在山東被清軍殺害,因此對清軍十分仇恨,是鐵桿的抗清派。清軍進入浙江後,朱以海堅持不降清,後來在浙江舉起抗清的大旗,有時親自到前線去,流亡的時候,也經常在船上辦公。朱以海的政權和朱聿鍵的政權一樣,有先天缺陷——沒有自己的“政治班底”。下屬各爲其主,各爲己利。這樣,權力很容易被架空,所以出現了“唐魯之爭”。唐、魯是朱聿鍵、朱以海曾經的封號。

朱聿鍵登基比朱以海早,而且朱聿鍵還得到了南方多個省的支持,按道理來說朱以海應該“退位歸藩”。但擁立朱以海的都是大學士,他們不甘心。當時手握大權的張國維、王之仁等極力反對。

朱以海曾經決定“退位歸藩”,離開紹興去了台州,他這的要退位了。可是在1645年10月,王之仁親自帶兵把朱以海從台州又“迎”回了紹興,王之仁告訴朱以海,這個監國你當也得當,不當也得當。於是朱以海接着當他的監國。人們見過刀架在脖子上讓皇帝退位的,還沒見過刀架在脖子上逼着你當皇帝的,可是在南明這種現象出現了。

有了唐魯之爭,事情就複雜了。

朱聿鍵派去浙江犒師的特使被朱以海的部將殺害,並搶走了朱聿鍵的十萬兩白銀,殺人越貨,做得有些過分。

唐魯之爭,朱以海君臣們認爲如果能攻下南京,那麼魯監國的地位馬上就能上升。可南京在清兵手中,於是朱以海和他的下屬們開始醞釀打南京的主意。而要想打南京,那就得先要拿下杭州。於是在1645年8月,王之仁、方國安帶本部人馬攻打杭州。可是在杭州城下,南明軍連着吃敗仗,方國安的兒子也戰死在杭州城下。他們拿下杭州,再圖南京的計劃遭遇重創。

1645年12月,方國安和王之仁不死心,重整部隊,再次攻打杭州。朱以海作爲皇帝,親自到前線鼓舞士氣,本以爲可以振奮軍心,結果這一次,南明軍的表現還像上次一樣,敗績連連。南明軍不但攻城失利,而且清軍還發動了猛烈反擊,南明軍損失慘重。朱以海政權從此以後,再無進攻的力量了,只能退而防守。

唐魯之爭嚴重地削弱了南明抗清的實力。南明唐魯之爭,也是滿清政府最想看到的。那邊朱以海被趕下了海,而這邊朱聿鍵的日子也不好過。

王之仁在唐魯之爭中,堅定地站在魯監國朱以海一邊。如以刀相逼,令其做皇帝,死心塌地爲魯監國出兵打仗,不怕失敗,連連出擊等做法,看似過分,有人說他是出於私心,謀求己利。其實未必,前後印證,全面估衡,王之仁所爲實是出於對明王朝的忠誠和對明政權抗擊清軍的厚望,強烈的民族氣節使然。

韜光養晦,堅持抗清

在魯監國崛起之時,時任浙江防倭總兵的王之仁,正在魯監國的領地。在清兵即入浙江之後,不知出於什麼原因,王之仁業已投降清朝,清兵首領貝勒博洛也命他繼續擔任原職。

史家對王之仁的這一所爲,評說紛紜。是反覆無常,還是韜光養晦?莫衷一是。

在南明歷史上,很多人本來是小人,後來大義凜然,抗擊清軍;有的本來是好人,卻投降變節。請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真說不太清楚,歷史也真不好讀懂。其實,那是我們在帶着感情讀歷史,如果你放下自己的感情再讀歷史,你會發現歷史其實很簡單——歷史就是人和事。我們看王之仁,不難,看他的行動,以事實說話,便可論定。

當時,浙江寧波發生大規模反清運動,與降清的官員謝三賓發生衝突。謝三賓,爲了保住家人性命,派人帶自己的親筆信到定海找王之仁總兵,請求出兵鎮壓。鎮壓誰?鎮壓反清的軍民。而且密信中說:“將軍以所部來,斬此七人,事即定矣。某當一千金爲壽。”要求他處死七人,送他千金,以利益相誘。當時反清的盟主、原刑部員外郎錢肅樂,也派人來策反王之仁。王之仁安撫錢肅樂的使者,又答應謝三賓的使者:“十五日至鄞縣,共議之。”十五日,王之仁果然率兵前去鄞縣,召集諸位鄉老,會於演兵場。謝三賓自以爲得計,高興得不得了,認爲反清派錢肅樂等人必定血濺演兵場無疑。不料,坐定之後,只見王之仁不慌不忙從靴子裏取出謝三賓的密信,當場朗讀起來。謝三賓大驚,急忙衝上前去,想奪回密信。王之仁大聲喝令士卒:拿下謝三賓。謝三賓行賄賂的醜行敗露了。王之仁回頭對錢肅樂說:“是當殺以祭纛否?”要用他的人頭祭旗。謝三賓一看,大事不好,頭將落地,馬上跪地求饒,磕頭如搗蒜,苦苦哀求。歷史資料是這樣記錄的:謝三賓“哀嚎跪階下,請輸萬金以充餉。乃釋之。”謝三賓自願拿出萬金,做部隊的糧餉,才得以活命。

王之仁,憎恨投降派,由此可見一斑。

王之仁兵力充足,又有了豐富給養,他參與反正,使寧波的反清局面,一時間迅速擴大展開,對周邊各縣也發生了很大影響。

毀家紓難,以身殉國

1646年(順治三年二月,魯監國元年)清廷命多羅貝勒博洛爲徵南大將軍。博洛是努爾哈赤的孫子,屬於第三代女真皇族將領,相對於第二代皇族將領來說,博洛的作戰經驗明顯不足。於是多爾袞給他派了作戰經驗豐富副手。博洛領兵南下,進攻浙江、福建。5月,由蘇州,抵杭州,主力步兵一路前行,所到之處,南明軍望風披靡,抵抗也是軟弱無力。1646年5月29日,方國安和王之仁苦心經營的錢塘江防錢被清軍攻破了。朱以海緊急收縮兵力,至此誓保浙南的計劃破產。清軍打來,當天晚上朱以海就離開了紹興,經台州乘船在海上逃跑了,開始了流亡皇帝的生涯。

5月30日,博洛帥清兵開始攻打紹興,在清軍強大的攻勢下,6月1日紹興既被清軍破城,魯監國所封的越國公方國安,一年前在杭州城下還表現得非常有骨氣,現今在紹興變成了軟骨頭,領兵馬500名,步兵7000名,不戰而降,投降了清兵。

不只是方國安投降了,投降的還有新建伯王業泰、內閣大學士方逢年、謝三賓、宋之普,還有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以及依附於方安國的弘光朝兵部尚書阮大鋮等,副將有更是不計其數了。

皇帝跑了,主帥帶着將士投降了,孤立無援的興國公王之仁看到大勢已去,不禁淚水縱橫,仰天長嘆:“毀天下者,方國安也!敵兵數萬屯北岸,倏然而渡,孤軍何以迎敵?惟一死而已!”

他橫下一條心,率領兵員乘船百艘,載大批輜重、武器,由蛟門航海到舟山,打算同隆武帝所封的肅虜伯黃斌卿會師,公同舉兵,以爲反清大計。黃斌卿僞裝答應,出海後,便出爾反爾,突襲王之仁,奪去了他的近百艘船隻,消滅了他的好不容易逃出紹興的殘軍。王之仁對黃斌卿背信棄義的行爲,恨之入骨,他看到無人可信,他將自己的全家眷屬,包括孩子,共計93人乘的船隻鑿沉,全部溺海而亡,將魯監國所頒發的敕印也扔進大海,自己留一條大船,樹立旗幟,直駛吳淞江口。當地清兵以爲他是前來投降的明朝高官,迎接款待,被送到松江府。吳淞總兵不敢怠慢,立即又將他送到南京。王之仁穿蟒衣,乘大轎,器宇軒昂,直入南都,王之仁見到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於是,王之仁慷慨陳詞,說自己是前朝大帥,國家滅亡,不該活着,但恐怕葬身大海被鯨魚吃掉,身死不明,後世歷史沒有可信的記載,所以前來投見,死在明處。洪承疇已降清,想使他回心轉意,婉言勸說剃髮投降。據《明季南略》記載:王之仁怒火萬丈,開口大罵洪承疇:先帝爲你立祠廟,蔭庇你的子孫,你卻忘恩負義,操戈入室,反面事仇,“昔先帝三壇祭汝,殆祭狗乎?”這就是罵他是“忘恩負義的狗漢奸!”洪承疇羞愧滿面,無地自容,便惱羞成怒,狠狠地下令:處死王之仁人。

王之仁死前,據說留有絕命詩二首。其一雲:

黃沙白浪起狂飈,

力盡錢塘志未消。

半世功名垂馬革,

全家骨肉付江潮。

詩題四壁生如在,

大笑秋空死亦驕。

三百年來文字重,

祗今惟有霍嫖姚。

詩抒寫了王之仁效忠朝廷,戎馬一生,堅守氣節,以致毀家紓難而在所不辭的英雄氣概。他自比漢代征討匈奴、立功萬里的大將軍霍去病(後世也以他武將官職稱他霍嫖姚),可見其心志。世間終是有男兒!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