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退休後爲什麼一定要回家鄉?

本文已影響2.39W人 

古代官員沒有明確的退休年齡。一般情況下,身體出現了嚴重的狀況,實在幹不動了,纔會向皇帝申請。皇帝同意了,你纔可以退休。皇帝要是不同意,你還得繼續幹。

可能有人會說,幹不動了才退休,那不是霸佔年輕人的崗位嗎?

古代官員退休後爲什麼一定要回家鄉?

其實並沒有。古代官員在位置上待的時間,算起來,真正不算長。不長的原因,一是當官的時候,年紀都比較大了。古代是要經過很複雜的考試,進士及第以後,才能出來當官的。考試本來就難,真正考上,一般都老大不小,幹不了幾年了。二是在官位上,還常常會被皇帝貶謫。一貶謫,就得在家裏賦閒一段時間,或者發配到偏遠的地方去反省,反正得離開官位。三是父母去世,官員們一般都需要“丁憂”。“丁憂”的時間,一般長達三年。雙親加起來,也就是六年。在這六年的時間裏,官員都只能呆在家裏。所以,實際算起來,古代官員幹工作的時間真的並不長。

古代官員退休以後,一般都會回到自己的老家。那麼,爲什麼古代官員退休要回老家呢?難道在工作的地方安家落戶,不是更好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要有個常識,古人住的房子,和我們現代人住的房子是不一樣的。現代人都住在樓房裏。一座鋼筋混凝土的樓房中,一次性會住幾十戶人家。就算住那種別墅區,別墅的面積其實也並不大。古人不一樣,古人都是一家一戶單獨住。也就是說,古人住的都是別墅。不但是別墅,加上配套設置,有時候甚至有一個村落的規模。

有人可能會說,你說古人住別墅,這一點我們都知道。我們問的是古人爲什麼不在當官所在地買地修別墅,而偏偏要回老家去修別墅呢?

古代官員退休後爲什麼一定要回家鄉? 第2張

其實這個問題,還得根據不同的時代,具體來分析。

在上古及中古前期,官員當官建功立業後,朝廷都會以賞賜土地作爲獎勵。把國家的土地拿出來,對功臣進行分封。這種賞賜分封,有時候是根據土地面積,有時候是根據人戶的多少。比如說“萬戶侯”,顧名思義,那就是封地上至少要有一萬戶的人家。

皇帝在賞賜有功的官員土地的時候,一般都會賞賜官員家鄉的土地給他。因此,官員要修房住家,那也得是在自己的家鄉,退休以後,自然也就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但也不一定,皇帝有時候也會把賞賜給官員其他地方的土地。比如,西漢的時候,就會以函谷關爲界,函谷關以內的封地,自然離皇帝近一點,要顯得高貴一點。函谷關以外的土地,離皇帝遠一點,就要低賤一些。因此,官員們都喜歡給自己的封地,能夠在函谷關以內。這樣一來,官員的封地,就不一定在他家鄉了。官員退休以後,肯定也只能回到他的封地,回不到出生時的那個家鄉了。

但是,既然有了封地,封地就成了他的新家鄉,實際上也算官員回鄉。

古代官員退休後爲什麼一定要回家鄉? 第3張

當時代發展到中古晚期及近古的時候,皇帝對官員等有功之臣的封賞,就不再是用土地。而是用銀兩、珍寶、祿米這樣一些東西。或者是爵位這種精神性的榮譽。

官員有了錢,就想成爲地主。要佔有土地,就得花錢去買。

但是古代官員買地,其實是有很多限制的。他不大可能在自己任職的地方買土地。爲什麼呢?一方面,古代官員不會在一個地方任職太長時間。皇帝害怕藩鎮割據,害怕官員做大,也不允許官員在一個地方任職太長時間。既然任職的時間不長,你把土地買來放在那兒幹什麼呢?另一方面,如果官員在他所任職的地方買土地,必然會受到言官的彈劾。要是受到彈劾,往往很快就會被貶責。官都當不成了,自然也買不到土地了。

相對來說,自己家鄉的土地要保險得多。有了錢,就讓家裏人在老家買土地。等他退休的時候,家裏也買了不少土地。既然土地都買在老家,因此他將來也就只能回老家養老了。

當然了,官員之所以退休以後一定要回老家。還受到“葉落歸根”“封妻廕子”等觀念的影響。畢竟古代是農業社會國家,這些觀念,也是農業社會最基本的特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