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的起因有幾點 兩伊戰爭簡介

本文已影響3.77K人 

兩伊戰爭(阿拉伯語:الحرب العراقية الإيرانية‎‎,英語:Iran-Iraq War),又稱爲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伊朗稱爲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稱爲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兩伊戰爭的起因有幾點 兩伊戰爭簡介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1979年2月,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以宗教領袖霍梅尼爲代表的什葉派穆斯林上臺執政。伊拉克是什葉派發源地,占人口55%的什葉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勢力活躍,從而成爲伊朗輸出革命的首要目標。伊拉克國富兵強,積極謀求海灣地區霸權,企圖趁霍梅尼政權立足未穩之際對其進行打擊,以消除所面臨的威脅並徹底解決邊界爭端。兩國關係日趨緊張,邊境衝突加劇。戰爭進程可分爲四個階段。

兩伊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 第一階段,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組織邊境防禦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發展反攻勢頭,伊拉克被動挨打。1984年開始,雙方展開地面拉鋸戰,加強空中與海上襲擊。第四階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再次攻入伊朗境內。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鬥。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化學武器。2015年9月22日,伊朗舉辦紀念兩伊戰爭爆發35週年盛大閱兵式。

戰爭起因

歷史上,兩國爲邊境交界處的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爲這塊有爭議的河流,藉口爲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不久,戰局發生轉變,1982年之後,伊朗侵佔了伊拉克的領土,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爲繼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進程可分爲: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爲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第四階段伊拉克實施短暫的反攻,奪回大部分失地。

兩伊戰爭的起因有幾點 兩伊戰爭簡介 第2張

兩伊戰爭的起因紛繁複雜,既有長期積累的歷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邊境糾紛;既有兩伊之間的內部矛盾,也有國際影響的推動作用;既有兩國人民之間的民族仇恨,也和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個人問題有關。但總的來說最重要的三個因素是:邊境糾紛、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爲邊境糾紛。

領土之爭

兩伊邊界長1200多千米,領土爭端是兩國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兩伊戰爭爆發前的阿拉伯河界線問題是戰爭的主要導火索。 阿拉伯河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內匯合而成,下游約100千米長的一段爲伊朗伊拉克兩國界河。1847年,當時統治伊拉克的奧斯曼帝國和當時的波斯王國簽訂的協議中,阿拉伯河以波斯一側的淺水區域爲界,也就是奧斯曼帝國掌握着大部分的水域。1913年,雙方計劃重新劃分國界,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取消。至1937年,已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的伊拉克與伊朗簽訂的協議,又將國界畫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線的中間位置,也就是兩國各分一半。

兩伊戰爭的起因有幾點 兩伊戰爭簡介 第3張

1975年3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總統的斡旋之下,雙方簽訂了阿爾及爾協議,協議正式將國界確定爲阿拉伯河的中央。 由於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進出波斯灣的出海通道,對伊拉克十分重要,伊拉克認爲要將阿拉伯河水道與伊朗平分是對伊拉克大大不利,更認爲阿爾及爾條約爲不平等條約,並於開戰前的9月17日撕毀條約。此外,波斯灣上的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和小通布島也是兩國爭執的對象。這些島嶼原本歸英國所有,60年代之後英國將其控制權交給沙迦,但沙迦與其他國家組成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尚未獨立,不能在這些區域建立實際的控制。1971年11月英軍撤走後伊朗便出兵佔領了這些地區。 這些島嶼靠近霍爾木茲海峽,伊朗佔領這些島嶼後擴大了其在海峽地區的控制能力,引發了伊拉克的擔憂。伊拉克認爲伊朗應將這些島嶼歸還給阿聯酋。

宗教紛爭

伊朗和伊拉克都爲伊斯蘭國家,絕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伊朗的伊斯蘭教徒以什葉派爲主,伊拉克雖然也是什葉派穆斯林佔多數,但掌握國家政權的卻是遜尼派。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其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號召伊拉克民衆推翻薩達姆的政權。由於霍梅尼曾被流放在伊拉克,在當地什葉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號召對薩達姆的統治構成了一些麻煩。什葉派穆斯林聚集的伊拉克南部爆發了一些反政府武裝騷亂的事件。這也增添了薩達姆對他的個人仇恨。

兩伊戰爭的起因有幾點 兩伊戰爭簡介 第4張

歷史上,伊拉克爲什葉派發源地,掌握了國家政權的伊朗什葉派不滿於伊拉克遜尼派大權在握的現狀,同樣令他們不滿意的還有伊拉克並非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在國家事務中的地位並不像伊朗那樣重要。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暗中支持伊拉克,間接加強了薩達姆入侵伊朗的信心。

民族矛盾

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組成,而伊拉克及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爲阿拉伯人佔多數。兩族人民在歷史上有過多次大大小小的衝突,積累了不小的宿怨。而兩個民族在對方國內則互爲少數民族,利益得不到足夠保障。例如伊朗西部的胡齊斯坦省,是伊朗境內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區。歷史上,該省曾歸屬於鄂圖曼帝國的伊拉克行省。這一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曾多次反抗伊朗統治,追求民族獨立。 而這一地區也是伊朗主要的石油和糧食產地,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國內均存在作爲少數民族的庫爾德人,兩國也都支持着對方的庫爾德人取得民族獨立以造成國家分裂。

兩伊戰爭的起因有幾點 兩伊戰爭簡介 第5張

另一方面,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後,許多原先效忠王室的優秀軍官被清洗,軍隊整體素質大幅下降。軍隊內部整肅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 而伊斯蘭革命的去西方化也使得西方世界對新興的伊朗政權沒有好感。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如果能夠佔領阿拉伯河下游地區,進而打擊尚不穩定的伊朗政權便可能使得伊拉克成爲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

於是在1980年9月22日,與伊朗存在諸多歷史矛盾的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臺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與美國斷交的時機,選擇了阿拉伯居民聚集、具有重要經濟地位的胡齊斯坦省,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