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中的王粲 在文學上面的成就有哪些?

本文已影響8.96K人 

王粲,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爲著名學者蔡邕所賞識。王粲極富文采,其詩賦爲建安七子之冠,又與曹植並稱“曹王”。在文學上,王粲與孔融、徐幹、陳琳、阮瑀、應瑒、劉楨並稱“建安七子”。而王粲不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較大的一個,與曹植並稱“曹王”。樑朝大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讚譽王粲爲“七子之冠冕”。同時,由於王粲的特殊經歷和貢獻,也使他成了中國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王粲年少時,正值東漢末年,羣雄割據,在混亂的事態局勢下,王粲遭遇了懷才不遇的瓶頸時期。王粲十七歲時,受司徒徵辟,又被召爲黃門侍郎,但王粲出於長安局勢混亂並未赴任,之後,他前往荊州投奔同鄉劉表,但事情並不如意,劉表見其相貌不揚,身體孱弱,又有過多拘束,所以並未看重他。王粲於建安十三年歸順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紀漢末戰亂,或寫其流落荊州時的羈旅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感慨,如《七哀詩》;歸順曹操後,主要是隨曹操出征的感受,這些詩再現了漢末戰亂的田園荒蕪和滿目瘡痍,也歌頌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追隨曹操爲過效力的意願。

建安七子中的王粲 在文學上面的成就有哪些?

王粲,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自幼極有才華,《三國志·魏書》中有較多篇幅是講述王粲的軼事典故,過目不忘的技能更是廣爲流傳。王粲於建安十三年歸順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紀漢末戰亂,或寫其流落荊州時的羈旅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感慨,如《七哀詩》。歸順曹操後,主要是隨曹操出征的感受,這些詩再現了漢末戰亂的田園荒蕪和滿目瘡痍,也歌頌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追隨曹操爲過效力的意願。

同他的仕途遭遇相一致,王粲的文學活動,大體上也可以劃分爲前後兩個時期,劃分的界線就是建安十三年的歸附曹操。前期他主要在荊州過着流寓生活,親歷過戰亂災禍,又長期得不到施展抱負的機會,憂國憂民之情與懷才不遇之憤糾結在一道,使他的文學作品籠罩着一層悲悽憤悱的情調。後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到北方廣大地區已經實現統一的形勢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擔任重要官職而激發起建功立業的信心,所以他的創作基調又轉變爲激奮昂揚。如分別寫於曹操西征關右和東征孫權的《從軍詩》五首,便對曹軍的征伐作了熱烈歌頌,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從軍征戰、建功立業的激昂情緒。

王粲之所以有源源不斷的作詩靈感與他的博聞強記有很大的關係,《三國志》中關於王粲擁有衝啊強記憶力的篇幅相當的多,可見王粲過目不忘的才能在當時極爲出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中明確地指出王粲生性善於計算,作算術時,可以很簡捷地得出正確答案。那麼精於計算的能力與他作詩寫文有什麼幫助呢?其實善於計算的能力可以說明王粲的思路極爲清晰,而且對於字符能夠快速的記憶,這對於撰寫文章而言,是極有幫助的,因此王粲寫文章總是一揮而就,從來不用修改,時人常常以爲他是預先寫好的,但他們儘管反覆精心構思,寫出的文章也沒法超過王粲。

建安七子中的王粲 在文學上面的成就有哪些? 第2張

另外,《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記載的兩件小事,同樣證明了王粲確實是一個記憶力超強的人。一日,王粲與友人相伴通行,遇見道路旁豎立着刻有文章的古碑,王粲極富興致,便上前朗誦起來,有人見其對此碑文極有興趣,便打趣道:“既然喜歡,何不將其記下來。”王粲燦然一笑,隨即轉過身去,背對着石碑,將碑文一字不差的背誦出來,有人對此極爲欽佩。另一處記載,王粲看別人下圍棋,有人不小心碰亂了棋子,他說能幫着人家按原來的局勢把棋子重新擺好。下棋的人不信,拿出塊手帕蓋在棋盤上,讓他換個棋盤重擺,結果,連一道的誤差也沒有。王粲驚人的記憶力便由此傳播開來,爲人欽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