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年少成名,後來怎麼樣了?

本文已影響2.48W人 

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年少成名,後來怎麼樣了?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漢末不只是烽火連天戰亂不休,這是一個完整的社會,有着數不勝數的職業,以及琳琅滿目的典籍。本篇要聊的是王粲càn,字仲宣。

王宣是兗州山陽人,他的家世很好,祖父王暢、曾祖父王龔都官至三公,父親王謙被何進徵辟爲大將軍府長史。何進雖然是屠戶出身,但他也看重王謙這樣的名門貴胄,本來打算與王謙結爲兒女親家,他讓王謙選一個兒子來迎親但是被拒絕了,後來王謙因病被免官,從《王仲宣誄》來看,王謙也是出任過顯職的。

“伊君顯考,奕葉佐時,入管機密,朝政以治;出臨朔岱,庶績鹹熙”——《王仲宣誄》

王粲小小年紀就來到了長安,他在這裏結識了蔡邕,這時的蔡邕已經是當世名士,跑去拜訪蔡邕的人絡繹不絕。但蔡邕唯獨對王粲青眼有加,在王粲前來拜謁時倒履相迎,在座的賓客一看王粲都感覺很驚訝,王粲這時還不滿18歲身材也較爲矮小。

不過蔡邕願意爲王粲背書“這是司空王暢的孫子,對於他的才華我自愧不如,我家中收藏的書籍文章都該送給他。”事實上,蔡邕在晚年真的把家中萬卷藏書送給了王粲,可見他有多麼看重王粲。良好的家世再加上蔡邕這樣的名士品鑑,王粲年少成名,朝廷、司徒府的徵辟隨之而來,但年方十七的王粲並沒有選擇出仕。

“蔡邕有書近萬卷,末年載數車與粲”——《三國志·鍾會傳》注引《博物記》

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年少成名,後來怎麼樣了?

漢末戰亂一起,王粲就選擇去荊州避難,一來荊州比較安寧,二來劉表也是王粲的同鄉。但是劉表有些以貌取人,他不怎麼重視王粲,本來想着把女兒嫁給王粲,但是因爲王粲的相貌問題擱置了。其實王粲爲他做了不少事,在長沙太守張羨叛亂時寫《三輔論》,在劉表勸和袁譚、袁尚時,寫了《爲劉荊州諫袁譚書》和《爲劉荊州與袁尚書》。

“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侻,不甚重也”——《三國志·王粲傳》

同在荊州避難的裴潛與王粲交好,他就勸王粲、司馬芝“劉表不是王霸之才,還自居爲周文王,過不了多久就會敗亡”。不得不說劉表留不住人才是有原因的,他因爲輕視司馬徽得罪了衆多荊州名士,在荊州避難的名士極多,一個人看不上還有待商榷,但一羣人看不上,劉表就該反思自己的問題了。

劉表逝世後,勸劉琮向曹操投降的人裏就有王粲,他打着報恩的旗號一個勁的吹捧着曹操,最終劉琮還是獻上了荊州。王粲隨即被曹操徵辟爲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封侯來的就是這麼容易。當然,曹操設宴慶祝時,王粲又吹捧了一通。

魏國建立後,王粲、和洽、衛覬、杜襲都被任用爲侍中。王粲憑着自身的博學多才,還和衛凱等人一起參與了恢復禮樂制度的事宜,這可能也得益於他過目不忘的本事。王粲何人出去遊玩時,在路邊讀完碑文就能當場背誦,看人下棋還能幫忙恢復棋局。

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年少成名,後來怎麼樣了? 第2張

王粲也擅長術算,而他最擅長的就是寫作,常常一揮而就,完全不需要修改,旁人苦思冥想後寫出的文章也比不了他。案《典略》,王粲還有更誇張的操作,他擅長隨機應變,而王朗、鍾繇在這方面都比不了他,可能也是鍾繇他們讓着這位性急毛躁的晚輩。

“鍾繇、王朗等雖名爲魏卿相,至於朝廷奏議,皆閣筆不能措手”——《三國志·王粲傳》注引《典略》

才華橫溢的王粲與曹丕、曹植都交好,他生平所作詩、賦、論、議有將近60篇,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登樓賦》與《七釋》。王粲名列“建安七子”,這是曹丕在《典論》中提出的,而王粲是這七人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也只有他在《三國志》中立傳了。

王粲還參與了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伐吳,只是轉過年來他就在路上病逝了,年僅41歲。曹植爲此寫了《王仲宣誄》,此外還有篇《贈丁儀王粲詩》見證了他們的友誼。案《世語》,王粲喜歡聽驢叫,曹丕在弔喪時還記着他這個特殊的愛好,號召同行者一起學驢叫爲王粲送行。217年有大規模的疫病爆發,王粲、陳琳、應瑒等人的逝世可能都與此有關。

“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遊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世語》

生榮死哀,人誰不沒。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