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胭脂什麼時候出現的嗎?揭祕古代胭脂的由來、原料及製作方法

本文已影響2.65K人 

胭脂的由來胭脂的歷史非常悠久,對其起始時間,古書記載不一。《中華古今注》曰:”燕脂蓋起自紂,藍花汁凝作燕脂。”但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中則稱:“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此妝之始也”。從已發掘的考古資料看,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梳妝奩(lid n) 中已有胭脂等化妝品。此墓主人爲當時一位軟侯之妻, 墓年代大約爲漢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距秦滅亡不過40年時間。可見,至遲在秦漢之際,婦女已以胭脂妝頰了。

你知道胭脂什麼時候出現的嗎?揭祕古代胭脂的由來、原料及製作方法

胭脂的原料古代製作胭脂的主要原料爲紅藍花。紅藍花亦稱黃藍、紅花,是從匈奴傳入我國的。漢代以來,漢、匈之間有多次軍事廝殺,如漢武帝三次大規模的反擊,匈奴右部渾邪王率衆四萬人歸附於漢朝;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歸臣於漢朝;光武帝建武廿四年(公元48年),駐牧於南邊的匈奴日逐王比率衆到王原塞歸附。再加上官吏與民衆間的交往,都爲漢、匈兩民族文化習俗的溝通與傳襲開闢了一條廣闊的途徑。“胭脂”的製作、使用與推廣,也正是在這種大交流、大雜居的歷史背景下,漸漸由匈奴傳入漢朝宮廷和我國與匈奴接壤的廣大區域的。

你知道胭脂什麼時候出現的嗎?揭祕古代胭脂的由來、原料及製作方法 第2張

宋《嘉祐本草》載:“紅藍色味辛溫,無毒。堪作胭脂,生樑漢及西域,一名黃藍。”西晉張華《博物志》載:”‘黃藍',張騫所得,今滄魏亦種,近世人多種之。收其花,侯幹,以染帛,色鮮于茜,謂之‘真紅',亦曰‘鮮紅'。母其草曰‘紅花'。以染帛之餘爲燕支。乾草初漬則色黃,故又名黃藍。”史載漢武帝時,由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國內,因花來自焉支山,故漢人稱其所製成的紅妝用品爲“焉支”。”焉支”爲胡語音譯,後人也有寫作“煙支”“鮮支””燕支”“燕脂”“胭脂”的。在漢代,紅藍花作爲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和美容化妝材料,已經廣泛地進入了匈奴人的社會生活之中,故霍去病先後攻克焉支、祁連二山後,匈奴人痛惜而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胭脂的製法以紅藍花制胭脂之法,《齊民要術》中有詳錄:”殺花法:摘取即礁搗使熟,以水淘,布袋絞去黃汁;再搗,以粟飯漿清而醋者淘之,又以布袋絞去汁,即吸取染紅勿棄也。絞訖,著甕器中,以布蓋上,雞鳴更搗令均,於席上攤而曝幹,勝作餅。作餅者,不得幹, 令花浥鬱也。”殺花之後便可作胭脂, 方法是:“預燒落藝, 藜藿(dio) 及蒿作灰”, 亦可用草灰代替。之後,”以湯淋取清汁”,用以“揉花”,揉搓十餘遍。接着,”布袋絞取淳汁,著瓷碗中。

你知道胭脂什麼時候出現的嗎?揭祕古代胭脂的由來、原料及製作方法 第3張

取醋石榴兩三個,擘(bO)取子,搗破,少著粟飯漿水極酸者和之;布絞取沈,以和花汁”。其後,”下白米粉大如酸棗,以淨竹著不膩者,良久痛攪;蓋帽。至夜,瀉去上清汁,至淳處止;傾著帛練角袋子中,懸之。明日,幹浥沾時,挖作小瓣,如半麻子,陰乾之,則成矣”。大約在北朝末期,人們在燕支粉中,又摻入牛髓、豬胰等物,使之變成一種稠密潤滑的油膏,抹在臉上,可防皴裂。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