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明朝北京保衛戰最大的功臣是于謙?

本文已影響5.77K人 

爲什麼很多人都認爲明朝北京保衛戰最大的功臣是于謙?明明朱祁鈺也出了不少力,功勞那麼大,其實這是因爲朱祁鈺的抵抗呢,也有爲了國家的成分在,但更多是爲了自身利益罷了。

北京保衛戰之前,朱祁鈺是“監國”,就是代理皇帝;北京保衛戰的時候,朱祁鈺是皇帝,朱祁鎮已經被罷名、被“遙尊”爲太上皇了。

北京保衛戰,不管是誰主持、誰操作、誰出主意、誰實際執行的,朱祁鈺毫無疑問,是最高領導人。也的確,他在這場戰役中贏得了巨大的聲望,在前任皇帝還在世、前任皇帝已經回來的情況下,他還坐穩了帝位。

爲什麼說明朝北京保衛戰最大的功臣是于謙?

但,史學家也好,普通人也好,都認爲于謙纔是保衛戰的最大功臣。這個看法,也是有道理的。

爲什麼有道理?就因爲我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朱祁鈺是皇帝,而於謙,是大臣。

皇帝和大臣有區別嗎?有。不光是理論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不光是法律規定的“家天下”、整個國家都是皇帝的私有財產,更因爲北京保衛戰萬一失敗,他們有着截然不同的後果。

這個道理,在三國時代,已經有人說得很清楚了。《資治通鑑》借魯肅(大臣)之口,對孫權(君主,還沒有稱帝)說了這樣一番話:

向察衆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

爲什麼說明朝北京保衛戰最大的功臣是于謙? 第2張

移植到明朝,這道理一樣說得通:也先打進北京城,于謙作爲有經驗的官員,猶有可能受到重用。而朱祁鈺,不管是監國,還是作爲皇帝,都不可能逃過一劫。當然有像靖康之變、李自成進北京這樣玉石俱焚的情況,畢竟是少數。大部分情況下,臣子會像楊家將一樣,從北漢到宋,換了主子不換工作,一樣鎮守邊疆、抵禦契丹。

也就是說,在敵軍入侵的時候,大臣是可以選擇“迎操”投降之路的,于謙的堅決抵抗,更多是因爲民族責任心。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