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保衛戰——于謙創造的文人打仗的奇蹟

本文已影響3.06K人 

于謙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在我們的印象裏,文人都是一幅文質彬彬,滿口“詩云子曰”,手無縛雞之力的樣子。然而,在必要的時候,文人發起飆來也是很厲害的。

比如,明朝中期的文人于謙,在關鍵時刻率領北京全城軍民打贏京師保衛戰,讓明朝避免了覆滅的危險,續命200年,堪稱“力挽狂瀾”。

于謙,字廷益,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生於1398年。俗話說:“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自古以來,江南就以盛產才子而著稱。于謙在文風鼎盛的江南一帶長大,勤奮讀書,成爲遠近聞名的大才子。

京師保衛戰——于謙創造的文人打仗的奇蹟

1421年,23歲的于謙考上進士,從此步入仕途。

于謙才華橫溢,寫得一手好詩詞。林黛玉唱過一曲的《葬花吟》,于謙也寫過一首《落花吟》:

“昨日花開樹頭紅,今日花落樹頭空。花開花落尋常事,未必皆因一夜風。人生行樂須少年,老去看花亦可憐。典衣沽酒花前飲,醉掃落花鋪地眠。風吹花落依芳草,翠點胭脂顏色好。韶光有限蝶空忙,歲月無情人自老。眼看春盡爲花愁,可惜朱顏變白頭。莫遣花飛江上去,殘紅易逐水東流。”

在於謙的詩裏,沒有林黛玉式的自艾自憐,卻有一股“典衣沽酒花前飲,醉掃落花鋪地眠”的豪邁和灑脫,不遜色於唐詩宋詞。

京師保衛戰——于謙創造的文人打仗的奇蹟 第2張

于謙的內心深處,自有柔情萬種。妻子董氏病逝後,于謙寫了《悼內十一首》,表達對亡妻的追憶與懷念。其中寫道:

“獨對青燈坐夜闌,客邊衣薄不勝寒。因思舊事關情切,欲把遺書掩淚看。花落香消人寂寂,臺空鏡破月團團。夢魂割斷幽明路,死別生離欲見難。”

整首詩讀來,讓人肝腸寸斷。

然而,于謙一旦發起飆來,也是讓人受不了。

這裏舉兩個例子。

一、于謙步入仕途之初,曾經在朝廷擔任御史。1426年,漢王朱高煦發起叛亂。明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時,于謙也跟隨在身邊。朱高煦招架不住,投降了。朱高煦是朱瞻基的叔叔,朱瞻基不便親自出馬,便命令于謙前往數落朱高煦的罪行。于謙見了朱高熙,罵得他狗血淋頭,戰戰兢兢地連頭都不敢擡起來。

京師保衛戰——于謙創造的文人打仗的奇蹟 第3張

于謙“一罵成名”,被朱瞻基提拔重用,越級提升爲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

二、1435年,朱瞻基去世,其長子朱祁鎮繼位,是爲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期間,寵信太監王振,文武百官都爭先恐後給王振送錢。只有于謙進京時,從不給王振送禮。

別人提醒于謙時,于謙說:“我送了禮物啊,一首詩!”這首詩一共4句話:“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爲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王振雖然氣焰囂張,可在於謙面前一點脾氣都沒有,不敢爲難他。

當然,于謙一生最經典的表現,還是京師保衛戰。

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領大軍南侵。朱祁鎮“初生牛犢不怕虎”,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帶着20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被也先部隊重重包圍在山西大同土木堡。王振死於亂軍之中,朱祁鎮成了俘虜。

明朝陷入覆滅的危險。

當時,也先部隊趁勢而下,圍攻北京。朱祁鎮弟弟郕王朱祁鈺被任命爲監國,主持朝政,命令羣臣討論如何應對敵人。徐有貞建議遷都南京。于謙一聽,火冒三丈,厲聲說道:“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徐有貞被于謙一頓搶白,大爲沮喪,再也不敢發言。

既然不能南遷,那就組織抵抗吧。在皇太后、朱祁鈺以及朝中大臣的支持下,于謙負責組織京師保衛戰。

京師保衛戰——于謙創造的文人打仗的奇蹟 第4張

擺在于謙面前的,是一個“爛攤子”。明朝最有戰鬥力的部隊,已經被朱祁鎮帶到土木堡,“送”給了也先部隊。僥倖逃出來的部隊,士氣沮喪;留在京師的部隊,人心惶惶。怎麼呢?于謙奏請朱祁鈺,從全國各地調集部隊前來勤王。同時,提拔了一批有軍事才能的將領,委以重任。對城外大小關隘進行加固整修,形成拱衛京師的防禦力量。

難能可貴的是,于謙知道京師保衛戰不能單純依靠軍隊。他有效地發動了全城百姓,投入到這場註定將激烈無比的保衛戰中來。老百姓很清楚,“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因此非常積極地加入到京師保衛戰中來。

因此,當也先部隊抵達北京城下時,面臨着固若金湯的防禦力量。雙方對峙5天后,也先見勤王部隊源源不斷地趕來,害怕陷入重圍,便撤軍而去。

于謙打贏了京師保衛戰,爲大明王朝續命兩百年(從1449年到1644年,有195年),創造了文人打仗的奇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