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南京展出背後:殘缺一葉在廢紙中尋到

本文已影響5.97K人 

南京圖書館(下簡稱“南圖”),一樓展廳,“冊府千華——江蘇省藏國家珍貴古籍特展”正在展出。這是南圖歷史上規模最大、展出珍本最多、規格最高的古籍展覽。

不少參觀者慕名前來,只爲透過厚厚的展櫃玻璃,看一眼靜靜地橫躺在展櫃裏的一紙殘頁。這就是南圖珍藏的唯一一葉《永樂大典》,這次展出也是這葉《永樂大典》首次走出庫房,展現在普通市民眼前。

談起舉辦這次展覽的目的,南圖古籍編目工作人員汪勵表示:“爲了響應習總書記關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這次展覽相當於是對國人的一次文化教育,因爲這些古籍普通人平常都看不到,同時也爲了更廣泛地向大衆宣傳古籍保護的理念。”

《永樂大典》南京展出背後:殘缺一葉在廢紙中尋到

 流傳:正本成了嘉靖帝的陪葬品

汪勵說:“說實話,一般人來看只是看個熱鬧,看也看不懂,內行人要看版本、年代、珍藏和流傳的多少、文獻價值,還有比較重要的是有名家題跋的、對這個書進行註解過的。”

“比如說《永樂大典》,相對於明代之前的古籍來說,歷史不算很久遠,但是是唯一性的,叫‘孤本’。”汪勵介紹說,“《永樂大典》相當於現在的大百科全書,歷史上一共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永樂年間的正本,這個正本後來不見了。另一個就是明代嘉靖年間抄錄的副本,但是現在保存下來的也不完整。這次展出的就是我們南圖僅藏的唯一一葉,因爲是這個版本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所以很珍貴。”

《永樂大典》正本到底去哪兒了?

汪勵說,“永樂年間的正本散失了,坊間流傳因爲嘉靖皇帝愛不釋手,把正本作爲陪葬品帶入陵墓了。因爲你現在可以看到,這書有兩萬多卷,一卷如果是一冊,也要有兩萬多冊,但是這麼大一部書到現在爲止沒有考古發現。嘉靖年間版本的《永樂大典》因此成爲‘孤本’而顯得尤其珍貴。”

談及《永樂大典》在當年的功用,汪勵說,“相比於後來的《四庫全書》,《永樂大典》是當時永樂皇帝徵召全國文士編纂的條目類工具書,方便大家進行檢索。我的想法是,過去都是從單一的科目像四書五經等開始學,有些知識一生不能窮盡,《永樂大典》就可以起到普及知識的作用。”

雖然距今已有400餘年,殘頁上娟秀古樸的字跡依然清晰如初。作爲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類書,《永樂大典》是對每一個字進行解釋,將這個字在之前古籍中所出現的段落註解一一摘錄出來。

南圖展出的這一葉紙上有400多個字,“鮮不及矣,虞翻曰鮮少也……”紅字部分就是引用段落的出處。但由於缺乏相關的上下文,目前還不清楚這一葉的具體內容。

《永樂大典》南京展出背後:殘缺一葉在廢紙中尋到 第2張

殘葉:1949年蔣介石撤離未帶走

關於南圖珍藏這葉《永樂大典》的來歷,汪勵介紹,“南京圖書館前身是中央圖書館,蔣介石撤退到臺灣時把大部分好書都帶走了,但匆忙之際一些書也留了下來。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解放後蘇南文管會成立,在江蘇地區收集各種書籍,然後交給我們館保存。”

還一種說法更爲傳奇,這葉殘紙竟是在一堆廢紙中找到的。

不過,汪勵說,如今嘉靖年間的《永樂大典》抄本也只剩下400餘冊,並且散落在世界各地,由機構和個人收藏。“個人保存古籍,其實他也沒辦法保存,不講人力、物力,就講保存的條件,我們專門的庫房都是恆溫、恆溼的,損壞了還有專門的人員進行修復。家裏祖上是文化人,愛惜書,三四代下來就難說了,所以還不如捐給圖書館。”

原本《永樂大典》應達到50多釐米,而展出的殘頁長40多釐米。南圖對這葉歷盡滄桑的《永樂大典》進行了專業修復,使它呈現出現在的模樣,並且能夠長時間地保存下去。

展覽現場,特地從江陰到南京看《永樂大典》殘頁展出的劉女士大爲感嘆:“我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歷史悠久的東西就實實在在地展現在我的面前。”

相似的還有坐車途徑南京的閆先生,他揹着行李特意到南圖來看展,“我下午5點就要坐火車離開南京了,就是爲了來看一眼《永樂大典》。”

一葉國寶,引發這麼多人的關注。汪勵說,“我們的目的達到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