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爲何是衆正盈朝?

本文已影響5.3K人 

明朝滅亡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明朝末年曾經出過兩次“衆正盈朝”,分別是天啓初年和崇禎年間。崇禎年間的“衆正盈朝”規模最大,給人一種“大明天下無敵”的感覺,崇禎帝也自我感覺極爲良好。然而“衆正盈朝”並沒有讓明朝“再次偉大”,反而成爲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於階級矛盾和明朝頂層設計的先天不足,以江南大地主爲代表的分利集團在明朝中後期快速崛起。這些分利集團對下剝削農民百姓,對上截取本應進入朝廷財政的經濟資源,導致百姓負擔越來越大的同時,明朝中央的財政卻日益枯竭。

大明朝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爲何是衆正盈朝?

更要命的是,明朝的分利集團還控制了社會輿論的話語權,將大部分損害他們利益的政策解釋爲“惡法”,將反對他們的人稱爲“昏君奸臣”。崇禎年間的“衆正盈朝”實際上就是分利集團及其代言人控制了朝廷,朝中再無能制衡分利集團的反對派。

正因如此,崇禎年間的明朝羣臣基本上由兩種人組成:第一種人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寧願大明朝滅亡也不願自己的利益受損;第二種是空談的理想主義者,因爲無法正確理解“衆正盈朝”的本質而堅持錯誤的主張,認爲“衆正盈朝”的大明已經“復興”。

明朝末年的衆多社會危機基本都能追溯到一個主要原因:財政枯竭。因爲財政枯竭,所以明朝對滿清的戰爭是事倍功半,投入大量銀兩和資源後卻只能維持守勢。由於無法從分利集團手中拿錢,明朝與滿清的戰爭成本幾乎全部由農民百姓承擔。

大明朝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爲何是衆正盈朝? 第2張

隨着百姓的負擔越來越重,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了。面對滿清和農民起義的威脅,明朝只得加重對百姓盤剝,結果是農民起義越剿越多,朝廷越剿越窮,無力扭轉財政枯竭的明朝也無法改變對滿清的守勢,完全陷入了走向滅亡的惡性循環之中。

雖然局勢如此,明朝當時還有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的兩個辦法:第一個方法是招安起義軍或與滿清和談,集中力量先解決一個威脅。但“衆正盈朝”認爲大明不能討好“叛賊”,更擔心招安起義軍或者與滿清和談需要他們出錢,堅決反對招安或者和談。

大明朝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爲何是衆正盈朝? 第3張

第二個辦法就是消滅或打擊分利集團,用他們的財富增加朝廷財政和減輕百姓負擔。但“衆正盈朝”的明朝羣臣怎麼可能使用這種幾乎等於自殺的辦法,社會輿論也將消滅或打擊分利集團解釋爲“不仁不義”,孤家寡人的崇禎帝無法以皇權對付分利集團。

於是“衆正盈朝”的明朝無法解決“叛賊越剿越多”和“朝廷越剿越窮”的惡性循環,財政枯竭完全不可扭轉,滅亡只是個時間問題了。崇禎帝上吊之後,“衆正盈朝”在李自成面前現了原形。清軍入關後,“衆正”少數爲明朝殉國,但大多數都梳起了辮子。

有意思的是,由於各種原因,清朝編撰的明史沒有揭露明朝末年“衆正盈朝”的本質並汲取教訓,而是在“衆正”的立場上大加讚美。導致明末的“衆正”在清朝逃脫了應有的歷史審判,也就爲清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