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訪都是十分困難 上訪爲何還被代代流傳下來

本文已影響1.78W人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上訪,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滿清四大冤案之一,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楊乃武與小白菜》,這部電視劇播出之後,也是達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兩人的冤情牽動着千萬觀衆的心,而楊乃武的姐姐爲他洗冤,踏上漫漫進京告御狀的道路,最終兩人沉冤得雪。

在這部劇中,告御狀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件事發生在清朝,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可以看到當時想要越級上訴有多麼難,可想而知,現在在我國依然保留下來的上訪文化,在古代執行力有多麼低。

既然上訪在古代這麼難以施行,爲何會被代代流傳下來呢?上訪,在每個朝代都經歷了什麼樣的變革呢?

古代上訪都是十分困難 上訪爲何還被代代流傳下來

圖片:《楊乃武與小白菜》上公堂劇照

一、古代上訪制度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每個朝代的皇帝都深知這個道理,特別是一個王朝剛建立的時候,爲了穩定百姓,幾乎每個皇帝都會頒佈一些有益於民生的舉措,上訪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皇帝日理萬機,幅員遼闊,自然無法每個角落每個細節都管理得當,所以下放給地方官員一定的權力是在所難免的,可是俗話又說山高皇帝遠,遠離政治權力中心的地方官,其實對百姓的剋扣最爲嚴重。

而官官相護,確實讓許多有冤屈的百姓無處申告,於是,皇帝就想出了一個“越級上訴”的辦法來,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上訪”,皇帝一般在京城,想要找皇帝上訪,百姓就要千里迢迢趕到京城,因此這種行爲也被稱爲“京控”,在清朝嘉慶皇帝年間,京控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裏達到巔峯。

古代上訪都是十分困難 上訪爲何還被代代流傳下來 第2張

圖片:在皇帝面前告御狀劇照

二、上訪的歷史演變

1、堯舜的木牌上訪雛形

堯舜時期就有上訪制度的雛形,爲了讓百姓能夠和最高統治者直接溝通,堯舜時期在每個交通要道安裝一塊木牌,百姓要是有什麼好的建議或者扯不清的事情都可以刻在木牌上,等最高領導人閱讀之後再進行分析解決。

作爲最早的上訪雛形,在堯舜年間是比較平和的,因爲很多百姓更多是爲最高權力者提供一些比較切合實際的建議,很少涉及到貪官污吏的惡劣途徑。這種制度因爲確實給統治者帶來了許多幫助,所以被一直沿用下去。

古代上訪都是十分困難 上訪爲何還被代代流傳下來 第3張

圖片:在木牌上刻字劇照

2、先秦的肺石聽辭

《周禮》當中記載了關於上訪的進一步發展形勢,西周時期,統治者認爲官員也應當要有心有肺,因此在朝門外設立一個部門,在這個部門外掛上一塊像心肺的石頭,假如百姓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冤屈,可以直接到這個掛着肺石的部分進行陳情。

因爲上訪的人並不多,這個部分的官員大部分都是抽調的,有時不在位置上,因此後來又增加了“路鼓之制”,就是在肺石旁邊多放一個鼓,百姓找不到官員鳴冤的時候,可以敲打這個鼓,用鼓聲喚來官員,然後進行申訴。

可以說,先秦時期的上訪制度比較柔和,貼近百姓,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時人們似乎比較淳樸,不會像後來皇帝們口中的“刁民”,動不動就要上訴上訪爲難一下當朝皇帝。

古代上訪都是十分困難 上訪爲何還被代代流傳下來 第4張

圖片:敲鼓鳴冤劇照

3、漢朝的登聞鼓

隨着時間的推移來到了漢朝,這個時期的上訪制度也是很親民的,皇帝在宮門外就直接掛了一面鼓,百姓有什麼冤屈可以直接擊鼓,漢文帝利用這個登聞鼓確實做了不少好事。

當時的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行,按照當時的法律應當處以肉刑,本來淳于公已經抓進來準備行刑了,他的小棉襖——緹縈去擊打了登聞鼓,請求面見聖上。

漢文帝抽空會見了緹縈,她並不否認父親的罪行,只是考慮到父親年事已高,父債子還,自願充公爲官府婢,用此來抵消父親的肉刑。

漢文帝果然被緹縈的孝心打動,同時也發現肉刑過於殘酷,自此廢掉了這個刑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緹縈救父”,同時也是百姓越級上訪的成功案例。

古代上訪都是十分困難 上訪爲何還被代代流傳下來 第5張

圖片:緹縈敲登聞鼓劇照

4、唐代嚴厲管控上訪者

漢朝鼓勵這種越級上訪制度,結果給皇帝帶來了許多矛盾,國事日理萬機,同時還要抽時間來處理這些家長裏短,因此,當唐接過這根接力棒的時候,最先提上整改議程的就是這上訪制度。

唐代的管理層認爲,不是不讓百姓上訪,只是如果每一件事都來打擾皇帝,那麼這皇帝當還是不當?於是,唐朝對於上訪進行了嚴格的管理:不得隨意去攔御駕告狀,在唐代,如果去攔皇帝的轎子或馬車進行告狀,首先要打40大板,這是不敬之罪,打完有力氣了再來告狀。

同時,唐代對於官員處理百姓上訪也有明確規定,不是所有告御狀的百姓都會被受理,大部分還是會打回地方,勒令當地官員重新審理,如果這樣依然無法解決當事人的問題,纔可以進行越級上訴。

只是,這樣的上訴要比以前困難多了,想要告御狀得先看身子骨能不能經得起那40大板,要是被打得有去無回,那還是算了。

古代上訪都是十分困難 上訪爲何還被代代流傳下來 第6張

圖片:被打板子劇照

三、明朝《大誥》

唐朝皇帝如此打壓老百姓,朱元璋第一個站出來喊不,這位從草根走出來的布衣皇帝,上任之後特別關注百姓疾苦,自己從民間走來,更知道哪些小官小隸之間的勾結與欺壓,於是,朱元璋大力鼓勵百姓上訪的時候,還製作了一部《大誥》。

這部書裏面非常詳盡的講述了當時發生在明朝的一個真實故事:當時的官員何添觀如何欺壓百姓,不讓他們上訪,一路上糾纏不休,最後如何被繩之以法。

這部《大誥》其實就是要時時刻刻告誡官員們,你們做的事情我都知道,不是我不罰你們,只是時候未到。除此之外,朱元璋居然還允許百姓可以將阻攔自己上訪的官員捆了,一起送到京城來懲罰。

古代上訪都是十分困難 上訪爲何還被代代流傳下來 第7張

《大誥》

這些措施看似保護了百姓的權益,其實是進一步加速了明朝官員內部的腐敗和不作爲,百姓的權力大起來之後,難免會出現“刁民”,他們利用皇帝給予的權力,惡意誹謗官員,勒索官員,甚至直接罷免官員,官員們敢怒不敢言,任由這些“刁民”爲非作歹。

而這些“刁民”中大部分是當地的小混混,於是他們開始和官員勾結,欺壓那些真正需要上訪的百姓,漸漸的,朱元璋建立起來的越級上訪制度成了擺設,即便皇帝不停的鼓勵百姓上訪,希望他們能爲自己帶來當地官員的一些信息,可是上訪的人卻越來越少。

清朝則對明朝的上訪制度進行了改革,但同時對於上訪人員的條件也多加限制,變成了上訪最困難的朝代,纔會導致了滿清四大冤案的發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