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海令在史書上是什麼樣的 清朝政府是怎麼記載這件事情的

本文已影響2.06W人 

史書記載

康熙元年二月廣東遷徙沿海居民,清廷派科爾坤、介山二大臣巡視海疆,“令濱海民悉徙內地五十里,以絕接濟臺灣之患。於是麾兵折界,期三日盡夷其地,空其人民”。

康熙二年“華大人來巡邊界,再遷其民”。

遷海令在史書上是什麼樣的 清朝政府是怎麼記載這件事情的

康熙三年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初立界猶以爲近也,再遠之,又再遠之,凡三遷而界始定。”

當時人的描述是“令下即日,挈妻負子載道路,處其居室,放火焚燒,片石不留。民死過半,枕藉道塗。即一二能至內地者,俱無儋石之糧,餓殍已在目前。……”也就是遷的時候,沿海居民就死了超過一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就算能夠到內地,離餓死也不遠了。

遷的同時,就是燒。“稍後,軍騎馳射,火箭焚其廬室,民皇皇鳥獸散,火累月不熄。而水軍之戰艦數千艘亦同時焚,曰:‘無資寇用。不僅燒房子,殺人民,就連樹木青草也不放過“當播遷之後,大起民夫,以將官統之出界,毀屋撤牆,民有壓死者。至是一望荒蕪矣。又下砍樹之令,致多年輪囷豫章、數千株成林果樹、無數合抱松柏蕩然以盡。……三月間,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於地上。”

康熙七年正月奉文,着南北洋百姓砌築界牆,從江口至楓亭。牆闊四尺,高六尺,每戶計築二丈一尺。界口起了望樓一座,遇海另築界堤。”

遷海令在史書上是什麼樣的 清朝政府是怎麼記載這件事情的 第2張

“關於沿邊設兵戍守的堡塞,福建稱之爲寨、墩,廣東稱之爲臺、墩。大致情況是:‘界畛既截,慮出入者之無禁也,於是就沿邊扼塞建寨四,墩十數,置兵守之。城外鄉民按戶徵銀,照丁往役。……一寨之成,費至三四千金,一墩半之。拷掠鞭捶,死於奔命者不知凡幾矣。’‘寨周闊百六十丈,墩周闊十丈不等”。“五里一墩,十里一臺,墩置五兵,臺置六兵,禁民外出’。

屈大均《廣東新語》說廣東省的情況,“東起大虎門,西迄防城,地方三千餘里,以爲大界。民有闌出咫尺者執而誅戮。而民之以誤出牆外死者又不知幾何萬矣。自有粵東以來,生靈之禍莫慘於此”。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中說“上自遼東,下至廣東,皆遷徙,築短牆,立界碑,撥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業流離死亡者以億萬計”。

遷海令在史書上是什麼樣的 清朝政府是怎麼記載這件事情的 第3張

這一政策實施了二十多年,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康熙的統治之下,如果說開頭幾年,和康熙沒有關係,那麼剩下的時間,以及其間的一些強化措施,康熙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