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探索:明察秋毫的典故及故事介紹

本文已影響5.18K人 

明察秋毫,讀音是míng chá qiū háo,形容眼力好到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事物。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也指視力很好。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那麼成語明察秋毫的主人公是誰呢?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歷史文化探索:明察秋毫的典故及故事介紹

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時先後稱霸,統領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幾百年後,戰國時的齊宣王田闢強也想稱霸。

齊宣王對孟子說:“您能把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蹟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答道:“對不起,我們孔夫子的門徒向來不講霸主的事。我們只講王道,用道德的力量來統一天下。”

齊宣王問道:“那要有怎樣的道德才能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我聽說,有一次新鍾鑄成,準備殺牛祭鍾,您看見好好一頭牛,無罪而被殺,心中感到不忍。憑您這種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統一天下。問題不在於您能不能,而在於您幹不幹罷了!比方有人說:‘我的力氣能舉重三千斤,但舉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鳥獸毫毛那樣細微的東西,卻看不見滿車的木柴。’您相信這種話嗎?”

齊宣王說: “當然不相信!”

孟子緊接着說:“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來對待動物,卻不能用來愛護老百姓,這也同樣難於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夠安居樂業,是您根本不去關心的緣故。顯然,這都是干與不幹的問題,而不是能與不能的問題。您問能不能行王道、統一天下,問題也是如此,是不去幹,而不是不能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