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厄邊境戰爭:二次大戰的裝備,一次大戰的戰術

本文已影響6.8K人 

埃厄邊境戰爭於1998年5月爆發,綿延經年。這是一場兩個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間的戰爭,被駐厄首都阿斯馬拉外交官和記者歸納爲“二次大戰的裝備,一次大戰的戰術,拿破崙時代的戰地救護。”

厄立特里亞源於希臘語Erythrea Mare,意爲“紅色的海”。歷史上,厄立特里亞與埃塞俄比亞最初同爲阿克蘇姆帝國的領地,自16世紀起被奧斯曼帝國長期統治;19世紀中葉埃及人佔領了這一地區;1889年,意大利在西方列強對非洲的瓜分中獲得對包括阿斯馬拉在內以及沿海和一部分高原地區的統治權,並於次年將其佔領區正式命名厄立特里亞。1941年,英軍佔領了厄立特里亞並經聯合國授權託管,直至1950年與埃塞俄比亞結成聯邦。1962年,埃皇塞拉西強行把厄立特里亞劃爲第14個省。經過30年艱苦卓絕的獨立戰爭,厄立特里亞人終於在1993年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埃塞俄比亞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TPLF)與厄立特里亞人民解放陣線(EPLF)(即現在執政的厄人陣黨)當年曾並肩戰鬥,推翻了埃塞俄比亞門格斯圖政權。厄立特里亞的獨立因此得到了埃塞俄比亞的首肯。“親兄弟”分了家,卻忽略了“明算帳”兩國繼續沿用意大利殖民時期模糊不清的邊界。埃塞俄比亞在一夜之間變成了內陸國,要假道厄立特里亞的阿薩布港出海。港口雖名爲“免費”使用,實際雙方在港務結算上齟齬不絕。同時,獨立後的厄立特里亞繼續使用埃塞俄比亞的貨幣比爾,兩國也爲此糾紛不斷,厄特(厄裏特里亞的簡稱)遂於1986年啓用本國貨幣納克法。經濟利益的激烈矛盾使兩國最終反目成爲必然。1998年5月,兩國終於在西部邊界一個叫巴德梅的地方兵戎相見。

埃厄邊境戰爭:二次大戰的裝備,一次大戰的戰術

經過

埃塞軍人與厄特官員發生磨擦,5名厄特人被打死。厄特遂出動軍隊,殲滅了那支埃塞軍隊,並佔領了巴德梅。厄立特里亞年輕的領導人沒有料到,這起通過國際社會調解本可能避免的小規模衝突竟演變成無盡的災難。人口及綜合國力強於對手10餘倍的埃塞聲稱要徹底教訓“侵略者”,並把所有“被佔領土”奪回來。埃塞依靠兵源優勢,採取拉長戰線的戰略,將戰火在雙方1000多公里的邊界蔓延開來。區區200多萬人口的厄特對付6000多萬人口的埃塞,壓力可想而知。衝突爆發前,厄特軍隊共有4萬多人。埃塞的全線進攻迫使厄特實行全民皆兵政策,迅速組建了30萬軍隊,年滿18歲至50歲的男人均要服兵役。這意味着厄特全國一半的青壯男人要到前線。即便如此,其軍隊數目仍遠遠劣於敵方。

埃厄邊境戰爭:二次大戰的裝備,一次大戰的戰術 第2張

結局

由於埃塞俄比亞已經收復了所有被厄立特里亞佔領的領土,埃塞俄比亞從即日起停止同厄立特里亞的戰爭,並準備把部隊撤到1998年5月6日前的埃塞俄比亞控制區。梅萊斯同時要求國際社會保證厄立特里亞方面不再對埃塞俄比亞構成軍事威脅。他說,在埃塞俄比亞得到國際社會的保證之前,仍在厄立特里亞境內的埃塞軍隊將原地待命。此前,勢微力弱的厄立特里亞終於不敵“瘦死駱駝比馬大”的埃塞俄比亞,被迫從兩國有爭議的邊界地區撤軍,並宣佈接受非洲統一組織的邀請,參加在阿爾及爾舉行的旨在解決兩國邊界爭端的間接會談。邊界爭端將位於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兩國拖入戰爭,長達兩年的流血衝突導致7萬多人喪生,上百萬人流離失所。

1999年1月,聯合國安理會支持非洲統一組織(OAU)提出的讓厄立特里亞撤兵的提案,呼籲兩國的和平。3月,厄立特里亞接受了OAU提出的調停方案及聯合國安理會的通告,停止了武力爭鬥開始進行交涉。然而,就在2000年5月,厄立特里亞軍隊再次開戰,聯合國安理會決定禁止對兩國進行武器販賣,要求馬上停戰、重新進行交涉。12月,兩國簽署全面和平協議,沿國境線設置了25公里的緩衝區,聯合國調查團(UNMEE)定期在兩國邊境巡查,兩國走上了穩定和發展的道路。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