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超勇”遺骸被發現:未來將予以打撈

本文已影響1.57W人 

遼寧丹東大鹿島晴朗無雲,月亮灣沙灘遊客密集,前方的黃海大東溝海域,碧波一望無盡,海鷗靜靜飛翔。遊客們或許不會想到,120年前,正是在眼前的這片海域,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展開了一場關乎兩國國運的大決戰。

5個小時的黃海大海戰,北洋水師“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艦沉沒,700多名官兵血染黃海,其中,愛國將領鄧世昌的事蹟廣爲人知。現在,鄧世昌雕像、“鄧世昌墓”和“甲午海戰無名將士墓”成爲島上的一景。

然而,同樣壯烈的閩籍英烈,如今在島上卻沒有他們的墓碑,“經遠”管帶(艦長)林永升、“超勇”管帶黃建勳、“揚威”管帶林履中皆在此戰中殉國,他們與日艦血戰之英勇與慘烈,絲毫不亞於鄧世昌和他的“致遠”艦。

本報特派記者昨日登上大鹿島,重訪1894年的這場血戰。

甲午海戰“超勇”遺骸被發現:未來將予以打撈

  無名烈士墓記錄當年戰事

大鹿島位於大東溝海域的西南端,距離陸地大約40分鐘的船程。正值旅遊 旺季,每天有上萬名遊客上島,涌向當地著名的月亮灣浴場。

在摩的師傅的帶領下,記者直奔“甲午海戰無名將士墓”和“鄧世昌墓”。《甲午風雲》、《北洋水師》等影視作品,讓“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愛國名將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別是“致遠”艦頂着日艦瘋狂炮火,毅然撞向“吉野”的過程,觀衆早已耳熟能詳。

離墓地約百米,路兩旁懸掛着數十面“勿忘國恥”、“緬懷先烈”等彩旗。拾階而上,數十束菊花恭敬地擺在“鄧世昌墓”前,左側的“甲午海戰無名將士墓”前,同樣餘香未盡。

“海戰時,大鹿島居民聞炮聲如沉雷震天,望濃煙如黑幕蔽空。”陪同的摩的師傅介紹,海戰結束的第二天一早,島上的沙灘上,漂來了不少北洋水師官兵的遺體,經過收斂,一共13具,村民商議後,葬在島的東側山麓。

而“鄧世昌墓”的由來,則有更爲傳奇的說法。碑誌記載,1938年6月,日本打撈“致遠”艦,從大連 僱了名潛水員王緒年。王緒年下水後,在“致遠”艦的指揮艙中,發現一具殘骸,斷言此乃“鄧大人”的屍骨。第三天,王緒年下水後,趁日軍不注意,偷偷將“鄧大人”屍骨帶上岸,後會同村民將其葬在“甲午海戰無名將士墓”旁。

墓地葬的是否真是“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遺骸,文物部門和學界一直沒有認可。但葬後,當地村民祭奠不輟,一直延續至今。


  海戰戰場遊客不知閩籍英烈

除了“鄧世昌墓”,大鹿島上還有鄧世昌雕像。這座雕像,是大鹿島村委會於2002年7月28日豎起的。在月亮灣的中部,鄧世昌雕像高4.8米,身穿北洋水師制服,雙眼緊盯一望無盡的黃海。

這片當年的海戰戰場,除了鄧世昌的“致遠”艦,一起沉沒的還有林永升的“經遠”艦(詳見本報昨日A03版)、黃建勳的“超勇”艦和林履中的“揚威”艦。在島上,記者隨機採訪數十名遊客,對後三者,遊客幾乎都表示“沒聽說過”,“不太懂”。

其實,在當年的海戰中,這三艘軍艦和“致遠”艦類似,有着相似悲壯的作戰歷程,而且這三艘軍艦的管帶都是福州籍將領。

“超勇”和“揚威”是一對姊妹艦,由英國建造,建成之初,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巡洋艦,可13年後參加黃海大戰時,已經遠遠落後於日本的軍艦。據史料記載,海戰剛開始,日本第一遊擊隊(由四艘最新的巡洋艦組成)利用艦速優勢,包抄中國艦隊右翼薄弱的“超勇”、“揚威”,兩艦雖老,仍進行頑強抵抗,先後擊中日艦“吉野”、“浪速”、“秋津洲”和“高千穗”。

但在日艦的猛烈炮擊下,兩艦燃起熊熊大火。“超勇”艦體逐漸向右傾斜,但依然發炮不止。當天下午1時30分,“超勇”沉沒,管帶黃建勳落水而亡,時年42歲。“揚威”開始下沉後,首尾兩炮皆不能用,無奈之下,只好擱淺在大鹿島近岸的海邊,管帶林履中見扭轉敗局無望,“憤然蹈海成仁”。

甲午海戰“超勇”遺骸被發現:未來將予以打撈 第2張

  “超勇”遺骸被發現未來將打撈

站在月亮灣的沙灘上,向南望去,海天一色。歷史學家考證,黃建勳的“超勇”艦和林履中的“揚威”艦,當年正是沉沒在眼前的這片海域。記者彷彿看到,天空佈滿黑煙,炮聲陣陣,龍旗飄揚的“超勇”和“揚威”頂着猛烈的炮火,還擊,還擊……直至最後沉沒的一瞬。有數據統計表明,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後,都司銜以上的39名將領中,福建人就有31位,而12艘主力戰艦,除鄧世昌和“平遠”李和外,其他10位都是福州人。

據瞭解,當地在大鹿島海域已發現“超勇”艦的遺骸,艦體完整,沉沒在泥底8米深處,未來或將打撈出來。

據新華社報道,丹東當地一家民營企業籌資3700萬元,正在1∶1複製“致遠”艦,預計可於9月中旬全部完工下水。建成後,將在丹東港用於展覽。昨日,記者提出採訪請求,這家民營企業拒絕了媒體的採訪。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