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之術在漢初時期為何會成為最主要的學術思想流派?

本文已影響1.1W人 

戰國中期到秦漢之際,社會時局動盪不安,一種被稱為“黃老之術”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蓬勃發展起來,甚至被西漢統治者定為指導政治思想的準則,成為漢初60年間主要的統治思想。“黃老之術”,亦稱為“黃老之學”,即指道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到了秦漢之際,老子的道家思想風行一時,再加上有人稱遠古時期的黃帝是道家的鼻祖,因而“黃老”得以並稱,成為當時最主要的學術思想流派。

需要說明的是,漢初的“黃老之術”已不是道家思想的原貌,而是以道家思想為骨幹,又相容其他學派的思想。

司馬談(司馬遷之父)在《論六家要旨》中,對秦漢之際的道家,曾經作了概括性的總結:“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黃老之術在漢初時期為何會成為最主要的學術思想流派?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秦漢的黃老之學主張清靜無為,又兼收儒、墨思想的優點,名、法諸家思想的要點而融為一體。

秦朝在統一天下前夕,秦相呂不韋曾作《呂氏春秋》,其中主推道家思想,企圖用它作為秦國統治的指導思想。

然而,親政後的秦始皇雄心勃勃,意欲建立可傳子孫萬代的封建帝業,因而對主張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不感興趣,而是專注於以進取為主的法家之言,並將其作為秦朝獨尊的統治思想。

沒想到的是,秦始皇在尊法的統治思想下,嚴刑酷法,大興土建,濫用民力,導致經濟瀕臨絕境,又把社會推向了戰亂,大秦帝國在僅僅統治15年之後,就因暴虐輕民而滅亡。

鑑於秦朝短暫而亡的歷史教訓,使新建立的西漢朝廷極其重視秦政之弊端,當時一些政策的制定,乃至個人思想言行,無不以秦亡為鑑戒。

在這種思想下,作為秦朝的統治思想——法家思想,逐漸被朝野所拋棄,客觀上為黃老之術思想的興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黃老之術在漢初時期為何會成為最主要的學術思想流派? 第2張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夏,劉邦的謀士陸賈(約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針對漢初的政治經濟形勢,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論,他在政論文集《新語》提出:“行仁義、法先聖,禮法結合、無為而治”。

陸賈在《新語·主德篇》中還說:“君子之為治也,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官府若無吏,亭落若無民,閭里不訟於巷,老幼不愁於庭。”

這幅理想的社會圖景,反映了漢初民心思定的願望,也成為當時社會思潮的主要代表,陸賈也成為第一個提出運用“黃老之術”思想中的“無為而治”來治理國家的人,而首先以黃老思想為實踐的卻是劉邦的宿將曹參。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立長子劉肥為齊王,以曹參為齊相。當時天下初定,曹參肩負重任,他到齊地後,曾召集老年人、讀書人百餘人,詢問安撫百姓的辦法。

但是,齊地本身就是“百家爭鳴”的發源地,那些讀書人眾說紛紜,各有各的主張,搞得曹參不知如何決定。

後來,曹參聽說膠西學者蓋公,精研黃老學說,就派人帶著厚禮把他請來,“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曹參遂採納蓋公的“黃老之術”,經過幾年的“無為而治”,齊國果然出現百姓安居樂業,欣欣向榮的局面。

黃老之術在漢初時期為何會成為最主要的學術思想流派? 第3張

漢惠帝二年(193年),漢相蕭何病逝,曹參繼任為相國,他隨即將“無為而治”推廣至全國。

在曹參的倡導下,漢朝奉行“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統治方針,許多政令比漢高祖時代相對放寬,並把這一政策延續到後來的“文景之治”。這種思想對於穩定政局,維護社會安定,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其影響所及,甚至為後來空前強盛的西漢帝國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

“黃老之術”的在漢朝的傳承中,直到西漢王朝一代雄主漢武帝劉徹即位後,才逐漸發生了重大改變。

漢武帝繼文景之後,承襲了一份殷富的家業,經過文景兩帝四十年的休養,漢王朝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但是,漢初所奉行的黃老之術雖然在恢復和發展經濟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也為諸侯王勢力和地方豪強勢力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而也加劇了社會矛盾。

在這種情況下,改變漢初“無為而治”的方針,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成為當時客觀的要求。

再加上少年得志的漢武帝,憑藉著祖父為其積累的雄厚財力,不願再過道家那種清靜無為的生活,而是要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黃老之術在漢初時期為何會成為最主要的學術思想流派? 第4張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十月,剛剛繼位不久的漢武帝,即招舉天下賢良之士,來京城應對“古今治道”。當時參加應對的有百餘人,有儒家、法家、縱橫家的代表人物,其中,儒士董仲舒的三次對策,最受漢武帝的賞識。

秦漢之際,儒家多難,除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外,漢朝新貴多為打天下的武將出身,又都尊奉黃老道家為主流,因而對儒家並不感冒。

董仲舒作為文景時期的大儒,他以儒家學說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黃老”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建立起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思想體系。

董仲舒針對漢武帝的三次詢問,都以策文應對,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充分體現在對策之中,其核心思想便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提出的“獨尊儒術”深得漢武帝的讚賞。需要說明的是,在景帝時期,儒家已經蓬勃興起,當時已經出現“儒道爭霸”的局面了,而此時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三策》以儒學為核心的封建神學思想體系,符合漢武帝急需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思想,因而,董仲舒便成為這場尊儒抑道的急先鋒。

就這樣,西漢初年前幾位皇帝推崇的“黃老之術”,到了漢武帝時期,遭到廢黜,而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上主要罷黜的便是“黃老之術”。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