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錢是如何演變的?都出現過哪些奇怪的錢幣?

本文已影響5.04K人 

錢,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很多人為其奮鬥終身。古人也是如此,司馬遷就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至理名言。古代的錢是什麼樣的呢?

古代的錢是如何演變的?都出現過哪些奇怪的錢幣?

人類最早沒有貨幣,都是以物換物。交換的過程中,有些物品受大家普遍歡迎,而且價值比較好估計,就慢慢演化成了早期的貨幣。人類文明最早的貨幣多是貝殼。因為貝殼可以做裝飾品,受到大家普遍歡迎。貝殼小巧堅硬,便於攜帶和儲存,也適合做貨幣。另外,對於地處內陸的早期中國文明來說,貝殼不易獲得,具有稀有性,不易貶值。漢字裡跟錢有關係的字大多是“貝字邊”,原因就在於早期貨幣為貝殼。

後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貝殼慢慢失去了貨幣的功能,人們開始鑄造金屬貨幣。春秋戰國時期,金屬貨幣種類龐雜,一國一個樣,有刀幣、布幣、鬼臉錢等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貨幣的形制統一為圓形方孔錢。圓形方孔錢的形制從秦朝用到了民國初年,以至於古人親切地將錢代稱為“孔方兄”。

從秦朝到清末,中國主要有三種貨幣形態——銅錢、紙幣、銀子。

古代的錢是如何演變的?都出現過哪些奇怪的錢幣? 第2張

古代銅錢的形制是圓形方孔,但不同朝代的銅錢名稱卻不同。秦朝叫半兩錢,漢代叫五銖錢。五銖錢從漢武帝用到唐高祖時期,共鑄造了7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歷史最久的貨幣。唐高祖開始,改鑄“開元通寶”。開元通寶背面有一個指甲印大小的月牙紋,關於此月牙紋的來歷,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最傳奇的說法是:後宮一位嬪妃拿開元通寶蠟樣觀看,不小心在上面留下了指甲痕,工匠們也不敢擅自去除印痕,所以鑄出來的開元通寶上都有月牙紋。貨幣史家彭信威則認為:開元通寶上的月牙紋可能是受了波斯等國錢幣上星月紋的影響。唐朝的確是一個受胡人文化影響較大的朝代。從開元通寶開始,後世銅錢都稱作“某某通寶”或“某某元寶”,沿襲了1300多年。

歷史上最後一種帝制時代的銅錢是袁世凱稱帝時北洋造幣廠鑄造的“洪憲通寶”。民國時,福建還發行過一種“福建通寶”,為了有別於帝制時代的銅錢,福建通寶採用圓形圓孔形制。古代銅礦開採能力不如今天,而市場對銅錢的需求量又很大,經常出現銅不夠用的情況,這就導致了“銅荒”和“錢荒”。“錢荒”嚴重的時候,政府就會不得不鑄造鐵錢來補充。鐵錢是中國貨幣史的奇葩,斷斷續續存在了五六百年的時間,尤其在宋朝曾大量出現。

古代也有紙幣,例如宋朝時的交子、元明兩朝時的寶鈔等。但是紙幣在古代沒有相應的發行儲備金,缺乏信用擔保,所以用不了多久就形同廢紙。清朝政府吸取了元明兩朝的教訓,對紙幣發行非常謹慎,在前期基本沒發行紙幣;後期,由於圍剿太平軍和自然災害導致的財政窘迫,無奈在咸豐年間發行過“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兩種紙幣。但它們也沒逃離迅速貶值的命運,不到十年就停用了。

在宋朝之前,銀子基本不在市面上使用。宋朝用銀子也少,銀子成為市面普遍流通貨幣得是明朝之後的事了。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明朝之前我國白銀的開採量十分有限,想用白銀也沒有那麼多。明朝時,新航路開通,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使白銀有條件成為主要流通貨幣。學者估算,明末100年間,海外流入的白銀約有14000噸,是中國自產白銀總量的近10倍。其次,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貨幣用於支付,而白銀的購買力遠高於銅錢,更適合做大宗交易。最後,國家政策的導向發生了改變。明初時也曾禁用白銀而用紙幣,但是紙幣貶值太快,國家不得不解除白銀禁令。張居正主政時實行“一條鞭法”,更是鼓勵用白銀支付。上述原因導致白銀從明朝開始成為主要流通貨幣,並形成了“白銀為主,銅錢為輔”的貨幣體系,延續至晚清。明清兩朝,是中國貨幣史上的“白銀時代”。

黃金在古代一般不作為流通貨幣,只作為儲藏和支付的貨幣使用。貴族經常用黃金支付,比如皇家賞賜或進貢。使用黃金最土豪的時代當屬西漢,史書中關於西漢大手筆用金的記載數不勝數。比如漢武帝一次性就賞給衛青20萬斤,合今天大約50噸。而西漢以後,就不見那麼多的黃金賞賜了。這是為何呢?一種說法是漢朝的黃金大部分隨著皇帝和貴族陪葬埋在地下了。還有種說法是漢朝賞賜的“金”並不都是黃金,有一大部分是銅。

到了近代,我國流行四種硬通貨。除了黃金和白銀(銀元)外,還加入了美元和鴉片。這四樣硬通貨的顏色不同,也被稱為“黃白綠黑”四大硬通貨,成為最後的四種“錢”。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