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期的朱元璋沒錢安葬父母,他是怎麼做的?

本文已影響5.65K人 

少年時期的朱元璋沒錢安葬父母,他是怎麼做的?那個時候朱元璋遇到一個人,叫劉繼祖,給了自己這個窮苦少年一塊地皮,後來朱元璋為了回報他,給了他子孫後代兩百多年的鐵飯碗,幾乎與明朝皇室同始終,共富貴。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其家族世代都是安徽濠州鳳陽的農民家庭,而且他們家還不是一般的農民家庭,是連地都沒有靠給地主家打工種地的貧苦佃户家庭。朱元璋是家中最小的兒子,他的父親叫朱五四,母親為陳氏,朱元璋上面有兩個姐姐和三個哥哥,大哥名為朱重四,二哥名為朱重六,三哥名為朱重七。

朱家由於子女眾多,日子過得是十分貧困,早些年由於家庭貧困,朱元璋的三哥朱重七隻得給本村富裕的劉家入贅當了上門女婿,屬於是贅婿。朱重七的妻子劉氏的家族其實與朱元璋家還挺有淵源,朱元璋的老爹朱五四一直給本村地主劉德當佃户打工,而朱重七的妻子劉氏家族與劉德還有劉繼祖都屬於是同宗家族,劉家也是當地比較富裕的大户家族。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地區爆發了旱災和蝗災,在兩大災害橫行期間還流行起了瘟疫,年僅17歲的朱元璋就在這一年一瞬間就突然失去了父母和兄長的至親之人。

少年時期的朱元璋沒錢安葬父母,他是怎麼做的?

先是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因飢餓加疾病而死,不久之後朱元璋的父母朱五四和陳氏夫婦也先後在飢餓之中困頓而死,就這樣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朱元璋先後失去了大哥和父母。

父母和大哥的去世對朱元璋壓力十分大,自古道人死為大,入土為安,可是老朱家當時沒有地皮,連飯都吃不上了,去哪安葬朱五四、陳氏還有朱重四啊。

為此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急得團團轉,兄弟二人實在是拿不出錢安葬父母和兄長,於是朱元璋就提議去找東家地主劉德借錢或者借地安葬父母和兄長,畢竟朱五四一家子給劉德打工當佃户很多年了,劉德看在老朱家這麼多年為他打工的份上多少也應該講點情義。

誰知道在災荒面前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劉德的日子也不好過,莊稼收成減少很多,過日子更加摳搜。而且朱元璋當時只是一個窮苦少年,借錢或者借地他還得起嗎?所以朱元璋當時説是借,其實就和要的性質是一樣的,因此劉德當然不肯發善心,於是劉德把朱元璋大罵一頓趕了出去,在街上還當着鄰里街坊的面痛罵朱元璋想訛自己的錢和地。

朱元璋在後來回憶劉德如何對待他時,曾稱:“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里惆悵。”

劉德當街痛罵朱元璋也引發了很多鄰里街坊對朱元璋的同情,其中就包括了劉德的本家親戚劉繼祖。

自古以來純樸寬厚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雖然像劉德這樣的無德之人有之,但是也不乏像劉繼祖這樣純樸寬厚的好人。劉繼祖看到朱元璋當街被劉德痛罵十分憐憫,於是當即命兒子劉大把朱元璋接到家裏管了一頓飯。

少年時期的朱元璋沒錢安葬父母,他是怎麼做的? 第2張

吃完飯之後劉繼祖對朱元璋寬慰一番,然後就對朱元璋稱自己願意把家中的半分地無償贈送給老朱家當墳地,朱元璋聽後熱淚盈眶,當即給劉繼祖跪下磕頭拜謝安葬父母兄長之恩。劉繼祖當即把朱元璋攙扶起來,讓他不用客氣,趕緊回家給父母兄長準備壽衣和棺材好儘快下葬。

其實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當時已經窮得叮噹響,而且朱重四雖然死了,但是大嫂王氏和朱重四生育的一對兒女還在,而且朱元璋的二哥朱重六也有妻兒,二嫂唐氏和侄子朱旺也都需要吃飯,所以朱元璋和朱重六根本拿不出錢給父母兄長準備壽衣和棺材,只能用之前的破衣裳和破草蓆給父母兄長穿上用草蓆一卷就算是棺材了。用朱元璋後來回憶的話就是“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

就這樣在劉繼祖的好心贈地的幫助下,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算是勉強讓父母兄長入土為安了。安葬好死人之後,活人的生計又擺在了眼前,朱元璋的大嫂王氏看出了兩位小叔子的難處,她主動告訴兩個小叔子,自己帶着一雙兒女先回孃家,以免給他們再增添壓力,就這樣王氏帶着兒女就跑回了孃家。

而朱元璋的二哥朱重六也覺得在老家活不下去了,只能帶着妻子唐氏和兒子朱旺去外地逃荒,朱元璋則被好心的鄰居汪大娘收留,並認了汪大娘當義母。

可是很快汪大娘家中也快揭不開鍋了,沒辦法,汪大娘就花錢託人把朱元璋送進了皇覺寺出家當和尚,畢竟當了和尚有僧衣管齋飯,朱元璋也不至於餓死。不過不久皇覺寺也揭不開鍋了,朱元璋只能被打發出去化緣,其實名為化緣實際上就是乞討要飯。

也因此朱元璋後來在走投無路之下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運動,很快朱元璋就獲得了郭子興的賞識和器重,被提拔為心腹大將,並且還娶了郭子興的養女馬氏為妻。

至正十三年(1353年)時,朱元璋已經成為大將,他眼看紅巾軍內部爭權奪利,於是他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新局面,因此他帶着心腹大將徐達、郭英等人南下攻略滁州,很快朱元璋攻下了滁州,也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盤,這時候他的二姐夫李貞、外甥李文忠、大嫂王氏帶着侄子朱文正和侄女前來投靠他。

朱元璋也是這時候才從大嫂王氏和姐夫李貞這得知原來三哥朱重七和三嫂劉氏還有兩個姐姐以及大姐夫王七一都已經先後染病去世,朱元璋的至親之人只剩下外出逃荒不知下落的二哥朱重六一家子還沒消息了。

因此朱元璋很快就派人去尋找二哥朱重六一家子,朱元璋這一次派人回老家沒能尋找到二哥朱重六的消息,反而有兩個人因為朱元璋派人回老家才得知他發達了前來投靠他,這兩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劉繼祖的兒子劉大和汪大娘的兒子曹秀。

劉大和曹秀前來投靠朱元璋,這時候朱元璋才知道原來劉繼祖和汪大娘在他離開家鄉之後不久就感染瘟疫去世,劉繼祖家和汪大娘家也越發破敗,劉大和曹秀無家可依時得知了朱元璋發達的消息,於是就來投奔他。

朱元璋聽聞劉繼祖和汪大娘兩位恩人病逝之後悲痛萬分,他感念劉繼祖和汪大娘對自己的大恩,因此就把劉大和曹秀留在自己身邊好吃好喝供養起來,從不讓兩人去前線戰場冒險,只讓二人出任親軍首領保護自己。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時,朱元璋已經攻滅了勁敵陳友諒稱吳王,而另一個勁敵張士誠也處於朱元璋的包圍圈中覆滅在即,而且這一年朱元璋名義上的上司小明王韓林兒還莫名其妙的淹死了,因此朱元璋稱帝統一中國只是時間問題。

同時朱元璋又再次派人尋找二哥朱重六一家子,這回倒是沒讓朱元璋失望,派去的人找到了朱元璋的二嫂唐氏,從唐氏這裏朱元璋才知道二哥朱重六和侄子朱旺在逃荒中還是染病去世了,朱元璋十分悲痛,想起自己和二哥朱重六當年的苦日子,他的思鄉之情也越發強烈,所以朱元璋決定帶着二哥朱重六的遺骸衣錦還鄉。

這一年朱元璋衣錦還鄉不光帶着劉大和曹秀,還帶了起居注史官,朱元璋就是要將自己衣錦還鄉的這一幕記入史冊。

少年時期的朱元璋沒錢安葬父母,他是怎麼做的? 第3張

回到家鄉之後朱元璋才發現自己的老家東鄉村早已經破敗不堪,原本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大村子現在只剩下二十餘户不到,大多數人都去逃荒了。而朱元璋的老宅子更是隻剩下了一片廢墟,起初朱元璋的衣錦還鄉得意的勁頭早已被家鄉因災難、戰爭、瘟疫帶來的破敗景象所淹沒。

朱元璋憑藉記憶找到了劉繼祖當年贈給自己埋葬父母兄長的半分地,此時朱元璋父母和兄長的墳頭草都快比他還高了,十分破敗不堪。

於是朱元璋就想另選風水寶地安葬父母和兄長,但是他的這個想法被謀士劉伯温所反對,劉伯温認為還找什麼風水寶地,劉繼祖家的這半分地就是風水寶地,沒有朱元璋父母和兄長的在天之靈保佑,朱元璋哪能創下如此基業。

因此劉伯温認為如果朱元璋要“起墳改葬,恐泄山川靈氣”,於是朱元璋聽從劉伯温的建議不再改葬父母和兄長,而是連二哥朱重六和三哥朱重七以及兩個姐姐的遺骸全部遷葬到這裏,在劉繼祖的半分地上擴建成父母和兄嫂的陵寢。

少年時期的朱元璋沒錢安葬父母,他是怎麼做的? 第4張

朱元璋特意把給父母、兄嫂修建陵寢的美差交給了劉大和曹秀,並給二人改了一個文雅的官名,給劉大改名為劉英,給曹秀改名為汪文,讓二人全權負責修繕朱家祖墳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此次回鄉之後,當初把他趕出去還辱罵他的東家地主劉德還在世,東鄉村的百姓們都來看朱元璋時,劉德卻不敢露面。於是朱元璋就派人把劉德帶來見自己,當他看到當年張揚跋扈的地主劉德此時已是行將就木,朱元璋心裏十分淒涼,因此他看着行將就木的劉德歎了口氣。

劉德見到朱元璋之後則慌忙給他下跪請罪,朱元璋一邊歎着氣一邊把劉德攙扶起來,並説道:“此恆情耳,不必問。吾貧時,爾豈知今日耶?”

就這樣朱元璋用一聲歎息原諒了當年無德羞辱他的地主劉德,並且朱元璋憐憫劉德家族也落敗了,特意賞賜劉德良田三十頃,還免了他十年的税賦。

少年時期的朱元璋沒錢安葬父母,他是怎麼做的? 第5張

不久之後朱元璋就稱帝建立明朝,稱帝后的朱元璋要追封自己的父母、兄長和姐姐們,由於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長名字都太土,朱元璋既然要給他們修建帝王規格的陵寢,那自然得給他們改一個文雅點的名字。

於是朱元璋給父親朱五四改名為朱世珍,追諡為仁祖淳皇帝,給大哥朱重四改名為朱興隆追封為南昌王,將二哥朱重六改名為朱興盛追封為盱眙王,將三哥朱重七改名為朱興祖追封為臨淮王,追封大姐為太原長公主,追封二姐為曹國長公主。

之後朱元璋任命劉繼祖的兒子劉英為皇陵祠祀署署丞,由劉英帶領東鄉村剩下的二十餘户人家為朱元璋的父母、兄長守陵,也就是皇家守陵户。朱元璋還分給東鄉村剩下二十餘户不少田地,讓他們子孫世代都為守陵户,為老朱家守護祖陵並幫忙籌備祭祀工作。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的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擴建的父母、兄嫂、姐姐的陵寢工程正式完成,並定名為明皇陵。朱元璋感念劉繼祖和汪大娘對自己的恩德,於是下旨命人將劉繼祖和汪大娘的神主牌位一同配享明皇陵內,並且朱元璋還特意下旨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

少年時期的朱元璋沒錢安葬父母,他是怎麼做的? 第6張

朱元璋親自撰寫了給劉繼祖追封義惠侯的祭文,其文中稱:朕微時罹親喪,難於宅兆,爾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見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贈以侯。

從祭文中可以看出不是很精通文墨的朱元璋寫得聲情並茂,也表明了他對劉繼祖贈地安葬父母、兄長的恩德永世難忘之情。

此後劉英繼承了劉繼祖的義惠侯爵位替朱元璋留在東鄉村看守明皇陵,後來劉英在晚年感覺身體不好可能要完了,他想在臨死時再見朱元璋一面,於是他讓家人帶他來到都城朝見朱元璋。可是由於朱元璋當時忙於政務沒能及時見他,劉英認為朱元璋當了皇帝架子大了,因此痛罵了朱元璋忘恩負義一番就回老家了。

後來朱元璋騰出空來覺得很對不起劉英,於是就派人回老家去請劉英到皇宮中敍舊,結果劉英當時已經去世了,朱元璋聽聞這個消息之後悲痛萬分,他十分懊悔自己沒能見到劉英最後一面,於是他親自撰寫了《祭署令劉英》的祭文來悼念劉英。

少年時期的朱元璋沒錢安葬父母,他是怎麼做的? 第7張

朱元璋特意讓劉英的後人世襲義惠侯爵位,此後義惠侯爵位一直與明朝共始終,同富貴,成為鳳陽當地第一大名門望族,直到明朝滅亡才被廢除。

其實朱元璋本人文筆不是很好,他很少親自寫文章,所以傳世的文章也比較少,但是他卻能親自為劉繼祖家族撰寫過五篇文章,足見朱元璋對劉繼祖的贈地之恩終身難忘。

而劉繼祖用半分地為子孫後代換來了在大明王朝二百多年的鐵飯碗,並讓其家族在明朝成為名門望族,可謂是賺得缽滿盆餘。當然,這也是好人有好報,劉繼祖的善舉也造福了自己的子孫後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