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天下”還是“王天下”?擺在國君面前的選擇題

本文已影響3.49K人 

春秋時的孔子,作爲儒家的開山鼻祖,被後世尊爲“孔聖人”,爲何在春秋時卻不得重用,周遊列國,惶惶如喪家之犬?戰國時的秦國,重用商鞅、李斯等法家大佬,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可爲何大秦朝只活了短短的14年,就壽終正寢了?

“霸天下”還是“王天下”?擺在國君面前的選擇題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咱們暫且擱一擱,後面再說。我先說兩個概念:“王天下”和“霸天下”。

自古以來,擺在國君面前的治國之道,一直有兩個幾乎是截然相反的路標:王天下、霸天下。

“王天下”,其核心就是以“德”治天下。“德”怎麼治天下呢?很簡單,大家都對你心服口服,自然就不治而治了。怎麼讓大家心服口服呢?“仁者,天下無敵”。“王天下”是儒家的理想。大家知道,儒家的理論基礎是“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說,大家都是好人,或者都可以變成好人,因此,你好,我也好,大家好纔是真的好。

如果好人的比例佔絕大部分,這個理想是可以勉強實現的。但問題是,如果大多數人都是壞蛋時,那麼,“王天下”就會變成了“亡天下”。

“霸天下”,其核心是以“力”治天下。誰的拳頭大,就誰說了算。不服?那就把你打服。“霸天下”是法家的主張。大家知道,法家的理論基礎與儒家正好相反,它相信的是“人之初,性本惡”,既然大家都是壞蛋,或者說最終都會變成壞蛋,那就別來虛的了,咱們直接找尋人性的弱點吧。法家找到的人性弱點是什麼呢?趨利避害。

爲了利用這個弱點,法家最大程度地使用了“賞”和“罰”這兩個手段,韓非子稱之爲“二柄”。“賞”到你不想與我做“惡”,“罰”到你不敢與我做“惡”。這兩個把柄握在手裏,就吃定你了。

“霸天下”還是“王天下”?擺在國君面前的選擇題 第2張

問題是,法家的這些手段都太激烈了。如果大多數人只想過一點平靜、平凡的生活,不想求賞,也不想擔驚受怕地被你嚇唬,那麼,法家的這套可能就失靈了。

好了,寫到這裏,文章開始的那兩個問題已經有答案了吧?孔子身處亂世,連年爭戰,他卻把大家都當成好人,希望大家不打架、不罵人,爭當三好學生,怎麼可能呢?而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從戰火中走出來的老百姓都累了,想安安靜靜地過點小日子,可您老人家還是整天激烈地折騰人,不是修長城就是建墳墓的,那麼不好意思,大家就要憤怒了。憤怒的力量是很大的。即便搞不掉你,也要搞掉你的兒子。

“霸天下”還是“王天下”?擺在國君面前的選擇題 第3張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句話,就是法家面臨的困境。

不過,自漢武帝之後,好多國君都學聰明瞭,把單選題做成了多選題,他們來了個儒、法結合,“外儒內法”,或者說,“陽儒陰法”,兩手抓,兩手都很硬。面對善良的老百姓,就推行儒家的“仁”;面對心懷不軌的對手,採取法家的“霸”術。

當然,這是在和平的情況下。一旦天下大亂,儒家就會以最快的速度被拋棄,而法家會獨佔鰲頭。

最後再說一個花絮:三國時的劉備,大家都很熟,此君以“仁義道德”著稱,但他在開給兒子阿斗的書單中,卻全是韓非子、商鞅、管仲等法家大佬的著作。那麼問題來了,他自己讀沒讀過這些大佬的書呢?這事兒太耐人尋味了。

“霸天下”還是“王天下”?擺在國君面前的選擇題 第4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