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軼事:將領學《三國演義》用木筏火攻

本文已影響7.97K人 

無論做什麼,鬥智不鬥力,是國人的傳統。打仗也是這樣的。蠻打的人,即使打贏了,人家也不佩服。

按《三國演義》的說法,那時打仗,似乎很喜歡用火攻。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藤甲軍……對了,還有火燒連營。兩軍交戰,一方藉助水火二君,以巧制敵,當然便宜。真要是得手了,對方弄不好就全軍覆沒。就像《三國演義》上講的,七擒孟獲最後一戰,“讓那兀禿國連個人種都沒留下”。

當然,真實的戰爭,有沒有那麼多火攻,是值得懷疑的。放火燒人這事,得有引火之物。或者放火者自帶,或者對方就有,或者周圍環境裏有。藤甲軍這樣的事,就算是真的,也只是特例。秋冬季節草木乾燥,如果大兵駐紮在樹林之中,人家放火,當然就着了道了。但是,這樣的好事一般不容易實現,因爲你能想到,對方也能想到,行軍紮營預先就提防了。只消把營盤周圍的草木清理乾淨,一般火就燒不進去了。在森林中遭遇火災,最好的辦法不是逃,而是清理出一塊空地,道理是一樣的。如果放火者自帶燃火物,今天最好的是煤油,但古代沒這東西,無非是硝石火藥和一般的食用油。又沒有特別多的人或者工具,所帶有限,造成不了多大的危害。

戰國時,田單使用火牛陣,在牛角上綁火把,尾巴上燃火,放出去衝擊敵陣。聽起來很令人振奮,但真的實行起來,其實未必就靈驗。你怎麼能保證那牛一定往前衝,不四處亂跑呢?真的要在牛尾巴上點火,疼痛難忍的牛肯定瘋了似的亂跑。掉過頭來,衝向自己人也未可知也。

鴉片戰爭軼事:將領學《三國演義》用木筏火攻

20世紀20年代,軍閥混戰,直係軍閥和馮玉祥的國民軍打了起來。圍困天津的國民軍久攻不下,想起了火牛陣這回事。找不到那麼多的牛,就用山羊代替。結果真的用了之後,發現疼極了的山羊四處瘋跑。結果倒是“皆大歡喜”,對陣雙方的將士們都在大吃羊肉

當然,古人的火攻,未必沒有這回事,但絕對是被小說誇大了。原本就是一點點的戰鬥助力,變成好看煞人的戲劇性故事。看了故事,哈哈一笑也就結了,但後人,尤其是軍人,每每當真。一當真,就出笑話了。

鴉片戰爭的時候,跟英軍對陣的前線,無論廣州還是浙江,中國軍隊都採用過火攻之術。這樣高明的主意,據說來自高明的林則徐。當年傳說赤壁之戰的火攻,是一羣船上裝滿了硝石火藥之類的引火之物,借假投降衝入被鐵鏈連鎖的敵人戰船中,這才燒了起來。三國時期的戰船都是木製的,外面塗了桐油,易燃。這樣的火攻,聽起來還靠譜。但是,鴉片戰爭中跟中國軍隊對壘的英國戰艦,雖說多數是木製的,但都包了鐵皮,不大容易燒着。而中國人的火攻就是弄一些木筏子,堆上柴火,先點着了,然後順流往下放,指望把敵船燒燬。英軍見了這樣的火攻,有的乾脆不理,有的派一隻小船,用抓鉤把着火的木筏子一撥,就都溜到別處去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