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時孫權主動求和 劉備爲何沒有答應

本文已影響1.91W人 

孫權求和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劉備是蜀漢政權的開國皇帝,夷陵之戰時已經稱帝,孫權是東吳政權的開國之君,夷陵之戰時尚未稱帝,看待劉備與孫權的行爲,得從政治角度出發。

一、夷陵之戰引發的原因

夷陵之戰引發的原因就是:孫權偷襲荊州,殺害關羽。雖然劉備與孫權表面上是政治聰明,實際已經貌合神離了,任何政權首先考慮的問題,就是保證本政權的安危,而不是其他。

孫權是從東吳的政治利益來考慮的,之所以偷襲曾經盟友的地盤,主要原因就是爲了保證東吳的地緣安全,長江是中國古代的天險,把華夏分爲南北兩個部分,關羽所鎮守的荊州位於長江的中游,長江天險一半控制在關羽手中,另一半則在孫權手中。

夷陵之戰時孫權主動求和 劉備爲何沒有答應

孫權殺關羽

關羽在中游,如果與下游的孫權發生矛盾,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沿長江水陸並進,雙方發生戰爭,另一條路是先從江陵跨過長江,到達荊州南四郡,然後從南四郡陸路攻打東吳,湘水劃界時,呂蒙就是從江南陸路攻打南四郡的。

一旦跨過了長江,天險就不存在了,當年曹操發動赤壁之戰時,選擇的是第一條路,曹操如果選擇第二條路,孫權是很難抵禦的,那將是一個長期的戰爭,誰的實力強,顯然誰更容易取勝。

孫權如果不能控制荊州,他睡覺都睡不好,因爲荊州從地緣政治上給予東吳政權很大的戰略緩衝,有了荊州,北方政權想攻打孫權,難度就更大,沒有荊州,孫權隨時擔心其他勢力繞過長江天險,直接進攻江東,那將是江東政權的噩夢。

夷陵之戰時孫權主動求和 劉備爲何沒有答應 第2張

孫權奪荊州

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原因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1、奪回荊州。

公元201年,劉備從北方到荊州投靠劉表,公元219年,東吳白衣渡江奇襲荊州,在18年的時間中,劉備一直在經營荊州,劉備政權一大半的中高級官員,都來自荊州,劉備手下的骨幹軍隊,都是荊州人。

湘水劃界之後的劉備,控制着荊州三郡(零陵郡、長沙郡、南郡),荊州三郡有數十萬百姓,古代人口最重要,有了數十萬百姓,就會提供軍隊、賦稅、糧食、補給,就會有城池,就會形成自己的根據地。

劉備創業幾十年,荊州是他第一個長久的根據地,沒有荊州之前,劉備如同流寇一樣到處投靠,他非常清楚根據地對政權來說,意味着什麼?失去荊州三郡,蜀漢將失去一半的實力,三分之一的人口。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

孫權依靠偷襲的手段,奪取了蜀漢的荊州三郡,然後殺了關羽,現在劉備舉全國之力發動夷陵之戰,目的就是奪回荊州,恢復到公元219年之前雙方的劃界,沒有達到目的之前,劉備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政治人物講的是利益,孫權雖然派出使者來求和,但是孫權並沒有擔任任何實質性的補償,孫權搶了劉備的三個郡,而且是戰略位置如此重要的三個郡,現在居然還厚着臉皮派出使者求和,不得不佩服孫權的厚黑。

2、爲關羽報仇。

關羽、張飛與劉備情同手足,三人曾經同牀而睡,又形影不離,劉備稱漢中王后,關羽已經成長爲劉備集團的二號實權人物,鎮守着荊州三郡,是蜀漢集團除益州之外,最重要的戰略要地。

夷陵之戰時孫權主動求和 劉備爲何沒有答應 第3張

劉備、關羽、張飛

關羽在某些方面來說,比諸葛亮還要重要。蜀漢政權如此重要的一個人物,居然被孫權用偷襲的手段所殺,然後孫權又派出使者求劉備原諒,這種做法換了任何人都不會同意,劉備不同意是正常的,要是同意纔不正常。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於公,是爲了奪回荊州,於私,是爲了替關羽報仇,蜀漢集團是一個政治集團,也有臉面的,自己政權的二號人物被殺了,總得給天下人一個交待,而孫權的求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作用,甚至連殺害關羽的兇手都沒有提一下,劉備怎麼會答應呢?

3、戰略原因。

荊州是諸葛亮與劉備隆中對戰略中最爲重要的一個支點,當天下有變時,蜀漢集團準備兩路北伐,其中一路就是荊州,現在荊州沒了,蜀漢集團失去了戰略規劃,如何又能夠成就霸業?

夷陵之戰時孫權主動求和 劉備爲何沒有答應 第4張

荊州是蜀漢北伐的戰略支點

爲了繼續能夠實現戰略,劉備只能發動戰爭來奪取荊州,在戰場上拿不回來的東西,任何談判都要不回來的,孫權派出使者求和,並沒有與劉備討論任何敏感問題,僅僅說一些無關緊要的話,劉備又怎麼會答應呢?

三、孫權遣使求和

《三國志 諸葛瑾傳》:劉備東伐吳,吳王求和,瑾與備箋曰:“奄聞旗鼓來至白帝,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試爲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蹔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復諮之於羣后也。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給劉備寫了一封信,大概內容是這樣的:

突然得知您的大軍從白帝城出軍,有人擔心您的議事大臣會認爲吳王侵奪荊州,殺害關羽,怨恨深厚,事關重大,不應同意和解,這種思想認識只是從小處用心,沒有留意大的方面。我嘗試爲陛下分析其中輕重利害。陛下如能抑制威勢,消減憤怒,姑且審查一下我的意見,計謀就能隨即確定,不需向朝臣們諮詢。陛下和關羽的親義能比上同漢朝先皇之親嗎?荊州的大小和天下相比,哪個大呢?對曹操和孫權都應仇恨,誰先誰後呢?如果思量權衡這些,作出決定就易於反掌。

夷陵之戰時孫權主動求和 劉備爲何沒有答應 第5張

諸葛瑾向劉備求和

諸葛瑾的理論非常奇怪,把荊州和天下拿來做比較,把劉備與關羽的關係拿來和劉備與漢朝皇帝的關係相比較,這麼一比,感覺關羽就白死了,荊州就白白送給東吳,這完全就是一種強辭奪理,失了荊州能奪取天下嗎?不能,失去關羽能讓漢朝皇帝回來嗎?同樣不能。

這就是孫權求和的理論,在邏輯上都站不住腳,這種奇怪的理論居然說得出口,別說劉備不會同意,換了其他人也不會同意的,劉備當然明白孫權所謂的求和,無非就是試探,試探劉備發動戰爭的決心有多大?

對於孫權來說,早就做好了兩手準備,從而避免兩線作戰,在夷陵之戰前,曹操去世,孫權已經向剛剛即位的曹丕稱臣,在政治上臣服曹丕,尋求曹丕不對孫權發動戰爭,只要曹丕這邊不發動戰爭,孫權就能騰出手來全力對付劉備。

夷陵之戰時孫權主動求和 劉備爲何沒有答應 第6張

劉備

但是孫權一點也沒有掉以輕心,雖然臣服曹丕,但是孫權用來防備曹丕的軍隊一點也沒有減少,孫權用來抵禦劉備東進的兵力是陸遜手上的5萬人,孫權的總兵力至少是10萬以上,另外一半的兵力都用來防備曹丕,這纔是政治。

至於孫權的求和,根本就不是他的真實行爲,他沒有任何求和的實質性行爲,沒有把荊州還給劉備,也沒有交出殺關羽的兇手,更不會在戰爭中一味退讓,孫權的求和更多是一種麻痹對手的行爲,劉備要是答應了,才叫上當,不過這種低級的政治行爲,劉備一眼就看穿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