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前期的歷史存在感很強,爲何後期容易被人忽略?

本文已影響2.67W人 

唐朝(618年-907年),中國歷史上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疆域空前遼闊,接納各國學習交流,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唐朝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爲“唐人”。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對於絕大多數的歷史愛好者來說,唐朝似乎都存在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安史之亂以前的唐朝,大家往往瞭解得都比較多。但是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則是讓人覺得毫無存在感。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唐朝前期實在是太牛了。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一個巨大的高光點。因爲大家對唐朝前期瞭解的太多,所以到了唐朝中後期的時候,大家瞭解的稍微少一些,大家就會覺得這段歷史沒有存在感。

唐朝的歷史,還得從隋朝的大貴族李淵開始說起。話說在隋朝的時候,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他的皇后獨孤氏有一個外甥,這個孩子就是李淵。李淵出身高門大戶,除了有皇帝外甥這個身份之外,他出身的李家也是關隴集團的核心家族,在隋朝影響力極大。

唐朝前期的歷史存在感很強,爲何後期容易被人忽略?

所以,在隋朝末年的時候,隋朝各地民變四起,各地豪強紛紛開始起兵造反。當時剛剛五十多歲的李淵,正在山西地區做官,手握一地軍政大權。所以在隋朝徹底崩潰之後,李淵直接帶着自己麾下的人,千里奔襲直撲長安。僅僅幾個月之後,就佔領了整個長安,繼而控制了整個關中。

再之後,又過了半年多的時間,李淵正式稱帝,唐朝就此開國。而唐朝開國之後,接下來的任務,自然就是統一天下了。但問題是,當時李淵已經稱帝,不可能親自率兵外出征戰。而李淵本人又不可能允許下面的將軍領兵。因爲如果真的是某個將軍,帶兵掃平了天下,那接下來李淵就該把整個國家交給人家了。

所以,最好的選擇,就是讓自己的親兒子,去替自己打仗。

當時李淵一共只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以及小兒子李元吉。李建成當時已經獲封太子,自然也不能出去帶兵打仗。李元吉因爲年齡太小,再加上之前也沒怎麼學過打仗,所以基本上只能幹守家的工作。所以,外出打仗的任務,自然就落到了李世民頭上。

不過好在,李世民確實比較能打。此後四年時間裏,李世民先後擊敗了北方的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割據勢力。唐朝在北方所有大規模的戰爭,基本上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

唐朝前期的歷史存在感很強,爲何後期容易被人忽略? 第2張

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等到李世民逐漸掃平了北方之後,身爲皇帝的李淵,開始逐漸忌憚李世民,限制李世民的兵權。所以,唐朝統一南方的時候,基本上就沒用李世民,而是派出了另外一位絕世名將李靖。李靖也是最頂尖的名將,絲毫不遜色於李世民。所以僅僅一年多以後,唐朝就基本平定了南方。

隨着唐朝平定南方,整個中原基本上就再次被統一了。但到了這個時候,一個新的小問題就出現了:之前北方的硬仗,基本上都是李世民打的。這樣一來,勢必導致太子李建成的威望不如李世民,儲君地位不穩。

所以,此後的兩年裏,以李世民爲首的秦王黨,開始積極爭取太子之位。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也開始逐漸激化。最終,兩年多以後,當雙方徹底不死不休的時候,李世民終於下了死手,直接帶人在皇宮外邊的玄武門埋伏,幹掉了自己的兄弟,然後逼迫李淵禪位給自己。

就這樣,唐朝從李淵的時代,進入了李世民的時代。

雖然奪取皇位的手段不太正經,但是李世民做皇帝的能力還是很強的。李世民登基之後,唐朝開始迅速恢復國力,逐漸從隋末戰亂當中恢復過來。與此同時,李世民還大力發展唐朝的軍事力量,開始逐漸對外擴張。

唐朝前期的歷史存在感很強,爲何後期容易被人忽略? 第3張

唯一有些遺憾的是,此時的李世民,已經是皇帝了,無法再領兵作戰。所以接下來,唐朝對外擴張的任務,就落到了另一位頂級戰神李靖頭上。此後十多年裏,李靖先後率軍,平定了北方的西突厥,以及西北的吐谷渾。李靖這兩場戰爭,基本上保證了此後上百年的時間裏,唐朝北方再也沒有大的威脅。

打完這兩場戰爭之後,唐朝就開始繼續向東北的高句麗,以及西域的西突厥方向擴張。不過這兩個勢力,距離唐朝統治核心實在是太遠。李世民在位的時候,試着打了一下高句麗。雖然擊敗了高句麗,卻沒能將其徹底滅國。所以在這之後,唐朝開始繼續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一方面繼續穩步提升自身國力,一方面常年襲擾這些政權,不斷削弱他們。

如此,這個計劃執行了一段時間之後,李世民身體開始每況愈下,不得不考慮繼承人的問題。所以接下來的十年當中,唐朝對外擴張的腳步開始放緩。直到李治登基之後,李治通過立武則天爲皇后這件事,徹底打壓了老臣黨,自己抓穩了大權之後,這纔再次開始擴張。

而在李治在位時期,唐朝又出了一位超級猛人蘇定方。在蘇定方的帶領下,唐朝先後滅掉了西突厥和高句麗,同時又在白江口之戰當中碾壓了日本。等到這些仗都打完之後,唐朝已經滅掉了周圍所有能滅的勢力。高原上的吐蕃,草原上的突厥和回紇等部落,也都紛紛對唐朝表示臣服,接受唐朝的羈縻統治。

所以,到了李治在位中期的時候,唐朝版圖達到了極盛期。但同時,隨着唐朝地盤越來越大,兩個新的問題開始出現:因爲唐朝地盤實在太大,唐朝需要在邊境地區長時間駐軍,原有的府兵制開始逐漸運轉失靈。

所以,從李治在位後期開始,此後的幾十年裏,唐朝高層開始不斷在舊有軍制上進行改革。邊境既然需要長時間駐軍,那就派兵長時間駐守;邊境運糧不方便,那就直接在邊境屯田;唐朝人不願意去邊境當兵,那就直接招募邊境胡人;後期戰鬥規模越來越大,那就直接讓某個將軍,全權負責一個區域的軍隊;爲了方便這個將軍打仗,又把財權和行政權,逐漸交給這個將軍……

就這樣,隨着唐朝不斷改革,經過幾代人之後,節度使和藩鎮開始出現了。

唐朝前期的歷史存在感很強,爲何後期容易被人忽略? 第4張

另一個問題是,隨着唐朝逐漸崛起,高原上的吐蕃政權,也開始崛起。吐蕃崛起之後,唐朝雖然也曾盡力打壓。但是後來,在大非川一戰當中,唐朝因爲內部鬥爭問題,導致一代名將薛仁貴,最終敗給了吐蕃。自此之後,唐朝就再也無法壓制吐蕃,吐蕃也逐漸成了唐朝的勁敵,開始和唐朝爭奪西域的控制權。

當然,此時的唐朝,正處於極盛時期,對於這些外患還不太在乎。不過到了李治晚年的時候,隨着武則天開始掌權,唐朝進入了長達三十年的高層內鬥階段。在接下來的三十年當中,唐朝歷史的主線,就開始逐漸從對外擴張,變成了高層內鬥。

在這個過程當中,首先,李治去世,武則天以太后的身份,輔佐自己的兒子李顯登基。李顯登基之後,武則天爲了自己能夠掌權,又發動政變廢掉了李顯,改立自己的另一個兒子李旦做皇帝。此後的幾年裏,李旦基本成了傀儡,武則天則是開始全面抓權。終於,到了公元690年的時候,武則天逼迫李旦禪位,自己登基做了一代女皇。

武則天在位15年,在此期間,唐朝基本停止對外擴張,邊疆地區開始出現叛亂。不過好在,武則天手腕還是比較強的,最終還是將這些叛亂給鎮壓了下去。雖然地盤比李治在位時期有點縮水,但是整體還是基本保持了下來。

而到了武則天在位後期,武則天琢磨一下,覺得自己去世之後,還是傳位給兒子比較合適,所以就把之前廢掉了李顯叫了回來。李顯回來之後,武則天開始逐漸沉迷享樂,寵信男寵。最終,到了公元705年的時候,以宰相張柬之爲首的幾個大臣,直接發動政變,幹掉了那幾個男寵,並且逼迫武則天禪位給李顯。這場政變,後世史稱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之後,不到一年,武則天便病逝了。同時,李顯順利登基。但是李顯登基之後,沒過幾年,就被自己的媳婦韋氏幹掉了,然後韋皇后擁立了李顯的小兒子,企圖做第二個武則天。但是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李旦的兒子李隆基,聯合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再次發動政變,幹掉了韋后。

唐朝前期的歷史存在感很強,爲何後期容易被人忽略? 第5張

再之後,李旦登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又開始內鬥。爲了平息兒子和妹妹的內鬥,李旦不得不主動禪位,但是依然沒有效果。最終,李隆基登基之後,搶先發動政變,幹掉了太平公主。直到這個時候,李隆基全面掌權,這才徹底結束了唐朝數十年的高層內鬥。

而隨着李隆基徹底掌權,接下來,歷史就進入了著名的‘開元盛世’。之前幾十年當中,唐朝高層雖然一直內鬥,但國家中下層其實沒多大影響,百姓一直都生活得不錯,國力也很強。所以,唐玄宗掌權之後,很快就開始帶領唐朝繼續發展,再次壓服了周圍的幾個政權。就連高原上的吐蕃,也被唐玄宗徹底壓制住了。

當然,在此期間,唐玄宗也再次面對了舊有兵制崩潰的問題。所以,唐玄宗不得不全面進行改革,在之前幾任皇帝的改革之上,徹底完善了軍鎮和節度使的體制。同時,爲了降低對國家財政的壓迫,唐玄宗不得不猜測國內的軍隊,將精銳軍隊都部署到邊境地區。

所以最終,到了唐玄宗在位中期的時候,唐朝就出現了國內空虛,精銳軍隊都在邊境,被幾個節度使全面控制的局面。

這種局面形成之後,接下來,安史之亂的發生,似乎就水到渠成了。公元755年,安祿山正式反叛。此後,叛軍很快席捲北方。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逃往四川,他的太子李亨,臨危受命,開始組織軍隊反擊。此後,李亨在麾下將領的推薦下,登基做了皇帝,這就是唐肅宗。至於唐玄宗,則是做了太上皇

此後的八年當中,唐朝靠着雄厚的家底,最後還是艱難地將安史之亂鎮壓了下去。但同時,爲了鎮壓安史之亂,唐朝不得不大量扶持地方節度使,同時對叛軍那邊的幾個節度使進行招降,給予他們一定的自治政策。

直到八年之後,安史之亂被徹底鎮壓。但這場叛亂,不但徹底讓唐朝由盛轉衰,同時也留下了藩鎮割據這個巨大的隱患。另外,就在安史之亂被徹底鎮壓的同時,唐玄宗和唐肅宗這對父子,在同一年去世了。唐肅宗去世後,他的兒子李豫繼承了皇位,史稱唐代宗。

隨着唐代宗登基,安史之亂也被徹底鎮壓,唐朝歷史就此進入了中唐和晚唐階段。也正是從唐代宗登基開始,後面的唐朝歷史,很多人就不太熟悉了。

唐朝前期的歷史存在感很強,爲何後期容易被人忽略? 第6張

其實,唐代宗之後,接下來的中唐時期,可以用‘代德順憲穆,敬文武宣懿’這十個字來概括。這十個字,是接下來十位唐朝皇帝的廟號。

中唐的歷史,其實是這樣的。

首先唐代宗時期,隨着安史之亂被平定,唐代宗接下來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廢除藩鎮,而是解決吐蕃和回紇的進攻,同時防止麾下重要將領叛亂。就這樣,唐代宗在位期間,擊退了外敵的進攻,同時平定了僕固懷恩的叛亂。客觀來說,唐代宗所做的工作,已經很多了。至於藩鎮的問題,在唐代宗在位的時候,還不是太突出,而且重要性也要相對靠後。

最關鍵的是,想要解決外敵,唐代宗還是得依靠下面的節度使們。

而唐代宗之後,接下來即位的唐德宗,則是第一次真正面對藩鎮的問題。到了唐德宗時代,當年安史之亂起來的那一批節度使,基本上就都到了人生暮年,他們都希望自己的位置能由自己的孩子世襲。對此,唐德宗自然是不可能允許,直接拒絕了。

但唐德宗這一拒絕,下面的節度使自然不幹了。那些手握重兵的節度使,可不是好惹的。尤其是幾位幽州地區的節度使,他們原本都是安祿山那邊的人,當年只不過是被唐朝拉攏所以才投降,後來也保持的高度自治。

所以,在這之後,這幫節度使直接開始造反了。這場叛亂,後世史稱‘奉天之難’,雖然沒有安史之亂那麼有名,但對唐朝的衝擊,其實並不次於安史之亂。最慘的時候,唐德宗甚至連長安都丟掉了。

不過好在,當時唐朝家底確實還比較厚,最終還是平定了這些叛亂。但藩鎮尾大不掉的問題,反倒是更嚴重了。而且,唐德宗能夠平定叛亂,主要也是因爲他進一步承認了某些節度使的獨立性。如此一來,經過唐德宗的平叛之後,幾個最大的節度使雖然被打掉了,外部的吐蕃也被擊退了,但是地方藩鎮整體,卻更加獨立了。

唐朝前期的歷史存在感很強,爲何後期容易被人忽略? 第7張

而接下來,等到唐德宗去世之後,藩鎮的影響力更是達到了頂點。唐德宗去世之後,新即位的唐順宗,剛剛表現出想要削藩的意思,就遭到了宦官集團和地方節度使的聯手抵制。最後沒辦法,唐順宗僅僅在位兩百天之後,就不得不禪位給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唐憲宗。

唐憲宗雖然是幼年登基,但本人卻是一個很有作爲的皇帝。唐憲宗成年之後,很快就利用自己的手腕,徹底掌握了中央大權。而唐憲宗掌權之後,在解決地方藩鎮之前,則是開始先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之前三位唐朝皇帝,都沒能解決地方藩鎮的問題?反倒是越削越強,地方節度使越來越獨立呢?

對此,唐憲宗得出的結論很簡單:因爲之前幾位唐朝皇帝,在打藩鎮的時候,都是扶持另外一批藩鎮。這主要是因爲,舊有的府兵制已經徹底垮了。在唐朝的現有制度下,之前幾位唐朝皇帝不得不這樣做。扶持一批藩鎮,打倒了原有的藩鎮,而被扶持起來的藩鎮又會繼續壯大,這就成了一個死循環。

所以,得出這個結論之後,唐憲宗就想到了一個新的辦法:既然扶持藩鎮不行,那乾脆就建立一支強大的中央軍隊。

正是基於這個思路,唐憲宗建立了一支強大的中央軍隊,神策軍。靠着強大的中央軍做支持,很快,唐憲宗就徹底打垮了下面幾個最強的藩鎮。見到唐朝中央這麼強,其他藩鎮也不得不徹底臣服。而唐憲宗也得以就此收回地方節度使手裏的財權和人事權。

到了這一步,唐憲宗的削藩工作,其實已經進行了一大半。而到了這個時候,唐朝也出現了所謂的‘元和中興’,地方節度使基本被打服,外部敵人也被徹底擊退。

但是,再之後,當觸及到藩鎮根本的時候,唐憲宗發現,自己已經沒辦法進行下去了。

當時的唐憲宗,有能力動下面的節度使,卻沒辦法動那些藩鎮老兵。因爲如果大面積裁撤藩鎮,勢必會導致這些職業士兵失業。如果繼續養着他們,唐朝的國家財政就會撐不住。而如果遣散他們,這些職業士兵就會開始搗亂,很容易把唐朝搞崩潰了。

說到底,唐憲宗沒法解決藩鎮問題的原因,在於他無法解決這些退伍老兵的再就業問題。

唐朝前期的歷史存在感很強,爲何後期容易被人忽略? 第8張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保持藩鎮,但是中央用強大的中央軍,以及財權和人事權,控制這些地方藩鎮。

與此同時,在唐憲宗晚年的時候,還有一個新的問題開始出現:那支強大的神策軍,到底該由誰來控制了。對此,唐憲宗連兒子都不敢信任,畢竟這種軍隊,如果交給他人的話,馬上就改朝換代了。所以最終,唐憲宗就只能把神策軍的指揮權,交給下面的宦官。

所以,從唐憲宗開始,接下來的唐朝,就呈現出了一個新的局面:中央和地方節度使相互平衡,而中央的宦官因爲手握兵權,又可以操控甚至架空皇帝。就這樣,唐朝中後期的宦官和藩鎮問題,都徹底固化了。

而唐憲宗之後,接下來的唐穆宗,以及‘敬文武宣懿’這六位皇帝,主要工作基本上就是玩平衡了。如果能在宦官和藩鎮之間,完好這個平衡,那就能成爲一代明君,比如唐武宗和唐宣宗。而如果玩得不好的話,很容易就會造成皇帝被架空,甚至直接被宦官幹掉的情況。但同時,宦官因爲自身的特殊性,就算幹掉了皇帝,也沒法自立爲帝,最多隻能再擁立一個李家人而已,日後還是難免會被清算。

如此,在這種詭異的平衡下,唐朝又撐了近百年的時間。而到了唐懿宗在位後期的時候,一個新的情況開始出現了。這個新的情況,就是農民起義。

唐懿宗在位的時候,唐朝已經開國兩百多年了,土地兼併問題極爲嚴重。所以到了唐懿宗在位的時候,底層百姓沒了活路,自然就只能開始農民起義了。隨着農民起義爆發,農民軍作爲第四方勢力,加入了唐朝權力的爭奪。所以,之前維持了上百年的平衡,就被徹底打破了。

這個平衡被打破之後,首先,地方節度使徹底擺脫了中央的束縛,開始徹底獨立,甚至比安史之亂那會兒,獨立性還要更強。同時,宦官也徹底架空了皇帝,控制了唐朝中央。但是沒過多久,黃巢起義就爆發了。此後黃巢直接殺到長安,徹底滅了唐朝的中央軍。而唐朝中央軍被滅了之後,宦官就沒了生存的根基。所以到了唐朝末年的時候,宦官問題終於被解決了。

唐朝前期的歷史存在感很強,爲何後期容易被人忽略? 第9張

但是同時,唐朝中央也徹底垮了。所以唐懿宗之後,接下來的唐昭宗和唐哀帝,基本上就被徹底架空。尤其是唐哀帝,更是成了地方節度使朱溫手裏的傀儡。到了這個時候,唐朝已經再沒有任何希望了。

所以,公元907年,在朱溫的逼迫之下,唐哀帝被迫禪位。至此,已經存在了289年的唐朝,終於徹底結束了。但同時,因爲朱溫本人也沒有統一天下,其他地方的節度使依然強大。所以唐朝滅亡之後,接下來的歷史,並不是一個大一統朝代,而是一個更加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

縱觀唐朝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唐朝中後期之所以沒有存在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唐朝前期太猛,知道的人太多。如果和其他朝代縱向對比,唐朝中後期其實只能算是很正常。比如漢朝、宋朝以及元朝中後期的歷史,基本上也都是大家的歷史盲區。

只不過,因爲唐朝前期太過高光,大家習慣性會認爲,唐朝一直是比較強的,所以容易忽略唐朝中後期而已。

這就是唐朝歷史的真相。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