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爲什麼含恨而亡?一生律己但晚景淒涼

本文已影響2.99K人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郡鉅平縣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本站小編知道讀者都對此很感興趣,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喜歡三國的朋友們對“武聖”關羽的事蹟都頗爲熟悉,“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斬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等都是關羽的英雄事蹟。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關羽“水淹七軍”中被淹的七軍統帥于禁那過山車般的人生。與桃園三兄弟一樣,出身底層的于禁也在剿滅“黃巾起義”的契機下走上了歷史舞臺。

戎馬倥傯,東征西討

中平元年(184年),于禁由山東老鄉鮑信所招募,參與討伐黃巾軍。 當時,鮑信與曹操是至交好友,于禁也因此結實曹操相識。

初平三年(192年),鮑信迎接好朋友曹操來做兗州牧,此時于禁跟鮑信一起爲曹老闆打工。同一年,在與黃巾軍交戰時,鮑信爲了救曹操而戰死,于禁便歸屬了兗州軍將領王朗領導,王朗很欣賞于禁,又向曹操推薦于禁之纔可任大將,於是,曹操召見於禁,拜他爲軍司馬,成了曹操的身邊人。

于禁爲什麼含恨而亡?一生律己但晚景淒涼

初平四年(193年)統兵到徐州攻克廣威。

興平元年(194年)到興平二年(195年)跟隨曹操濮陽討伐呂布。

建安元年(196年)跟隨曹操討伐黃巾軍劉闢、黃邵。

建安三年(198年)跟隨曹操破張繡於穰,擒呂布於下邳。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中,于禁與樂進等將領率步騎五千,渡河攻擊袁紹別營。

建安十四年(209年),于禁與臧霸等人討伐梅成。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惱恨朱靈,想要奪取他的兵權,因爲于禁有威嚴,便遣于禁引數十騎,帶着曹操的命令,前往朱靈營讓讓朱靈交出了兵權,朱靈及其部衆無人敢動。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冊封爲魏王,對部下的任免更加隆重,于禁也在後來遷爲左將軍,假節鉞。

從於禁的“履歷”可以看出,他出身基層,但靠着東征西討,衝鋒陷陣最終贏得了曹操的青睞,也贏得了自己的未來。

于禁不但是戰功卓著的“勇將軍”,他還是個不畏強權,秉公執法的“好榜樣”。

討青州兵,先筑後報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的陣營被張繡軍隊忽然襲擊,應付來不及,便各自退兵,非常混亂。于禁路上發現十多個衣衫不整的青州兵在打家劫舍,便追討這些也是自己人的青州兵。有些青州兵不敵,逃回曹營打小報告,誣告于禁也造反。有人勸于禁首先向曹操處報備,但于禁說:“現在敵人在後面追來,我首先抗敵,至於曹公,他是明智的人,正是謠言止於智者,怕什麼?”於是,于禁先築好了濠溝以防敵人進攻,然後才令人通知曹操及向他解釋。曹操聽了,認爲于禁的做法很對,當衆說:“當時敵人來攻,相當混亂,于禁能在混亂中整頓軍隊,追討搶掠的惡行,安營築寨地堅守,真是好將領的榜樣。”

恪守軍紀,涕斬昌豨

建安十一年(206年),昌豨投降曹操後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討。于禁急攻昌豨,但是未能攻克昌豨的據點。於是,曹操又派夏侯淵領兵與于禁一同作戰。夏侯淵攻下了昌豨的十餘座據點。但由於昌豨與于禁是舊交,便向于禁投降。

于禁爲什麼含恨而亡?一生律己但晚景淒涼 第2張

在昌豨投降後,諸將皆以爲昌豨已降,應當讓曹操處置,但于禁說:“你們難道不知道曹公經常說的命令嗎!在大軍包圍後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遵行和執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氣節。昌豨雖然是我的舊朋友,但我豈可以因此而失節!”自臨與昌豨決別,隕涕而斬之。當時曹操軍在淳于,聞而嘆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運啊!”更加器重於禁,東海平定以後,曹操上表漢獻帝表功于禁,于禁因此拜爲虎威將軍。

剛剛提到了,于禁被曹操升遷爲左將軍,假節鉞,這個“假節鉞”是代表皇帝的禮儀,凡持節的使臣,就代表着皇帝親臨,象徵皇帝與國家,可行使相應的權力。武將“假節鉞”的話,他在戰時狀態就不必請示彙報,可以直接斬殺自己軍中觸犯軍令的將士,其實就是後世所說的“尚方寶劍”,這點可以看出於將軍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如果東南再無戰事,於將軍能夠以假節鉞之尊而平穩着陸那該是他多美好的結局啊,然而偏偏天不遂人願。

兵敗投降,晚景淒涼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漢前將軍,同樣假節鉞的關羽率軍攻呂常於襄陽、圍攻曹仁於樊城,曹仁命令龐德屯駐樊北 ,又向曹操請求援軍。曹操本來準備讓兒子曹植帶兵解救曹仁,但在命令到達曹植那裏時,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而不能受命。於是,曹操令于禁督領七軍,共三萬人,去樊城協助曹仁。當時,曹仁據守的樊城被關羽攻打,但沒有被包圍 。於是,曹仁命令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駐在樊城北部的低窪處(漢水河道的改道處)。

于禁爲什麼含恨而亡?一生律己但晚景淒涼 第3張

時值秋季,關羽利用秋雨過多、漢水暴漲,將於禁連同龐德打的全軍覆沒。龐德寧死不屈,于禁卻舉軍投降,被關押在荊州江陵。曹操得知于禁兵敗後,哀嘆良久,說:“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呂蒙攻破江陵後,于禁從荊州獲釋而到了東吳,有次和孫權同騎馬出行。虞翻見二人並排十分不滿,大罵于禁只是俘虜,沒有資格與孫權並排;更手持馬鞭要鞭撻于禁,孫權立刻喝止。隨後孫權在樓船與羣臣宴飲,于禁聽到演樂曲時傷心流淚,虞翻又指責于禁是在裝可憐。曹丕即位,孫權稱臣。黃初二年(221年),孫權遣于禁回魏國。于禁回魏後,卻遭受其他人的嘲笑。當時于禁的鬍鬚和頭髮都雪白了,臉又消瘦。曹丕以春秋時期荀林父、孟明視的舊事來對於禁表示安慰,任命他爲安遠將軍。于禁拜謁曹操的陵墓時,曹丕卻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後,便因爲覺得丟臉而羞愧得病死去,被追諡爲厲侯。

于禁爲什麼含恨而亡?一生律己但晚景淒涼 第4張

于禁的結局實在是令人唏噓,半生威嚴毅重的他在兵敗後選擇了投降,而這次投降正是他“屈辱”後半生的起點。其實,在那個羣雄割據,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裏,兵敗投降並不是可恥之事,諸如關羽、張遼、徐晃、張郃投降過曹操,馬超、黃忠、魏延、姜維投降過劉備,就連本文的“正面人物”龐德也是先屬馬超後投張魯,再投曹操。

但是,于禁的“降”與其他人是不同的,其他人都是“降”在三足未定之時,各家實力沒有形成定局,當時的大將與主公更像是僱傭關係。而於禁的“降”卻是在三足鼎立時期,大將們身上已經各自被深深打上了“魏”、“蜀”、“吳”的烙印,,投降已經不簡單是權宜之計,投降就意味着“叛國”。另外,立義將軍龐德的寧死不降,讓于禁的投降變得反差強烈,也就有了曹操那句:“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想來臥在病榻之上的于禁一定很後悔當初的投降選擇。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