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曇曜五窟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12W人 

雲岡石窟曇曜五窟的主佛像均模擬北魏王朝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世皇帝的形象,象徵北魏皇帝是如來佛的化身。那麼其歷史意義是什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其中一尊大佛的臉上和腳部都各嵌一黑石,據說與文成帝身上的黑痣部位完全吻合。曇曜顯然是在告示世人,文成帝就是佛的化身,君權神授,不可動搖。

在大佛周圍還雕刻有許多大小不等的佛像,簇擁着大佛,它們是羣臣的象徵。此外,還配有許多形狀。如雲岡石窟第20窟佛像侏儒的矮小人像,象徵民衆和奴隸。石窟頂部爲巨型浮雕,刻有手執樂器、凌空飛舞的飛天,把大佛襯托得更加雄偉莊嚴,更突出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位。整個洞窟儼然是一幅封建統治的圖象。

雲岡石窟曇曜五窟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儘管北魏統治者建造石窟的本意是神化自己的統治地位,但是當時造型藝術家高超精湛的技藝、超凡的膽量和偉大的氣魄卻不能不令世人驚歎。依山開鑿的佛像大者可與山比高,小者僅有幾釐米。佛像表情各異,姿態萬千,有的面目清秀,有的容貌莊嚴,有的高大魁偉,有的體態安詳。曇曜五窟中有一尊高達13.7米的巨型露天坐佛,面部豐滿,造型雄偉,爲雲岡石窟的象徵。另一尊釋迦立像,身披千佛袈裟,東壁爲諸弟子造像,雕鑿技法嫺熟,堪稱佳作。一尊高達16.7米的釋迦佛坐像,爲雲岡石窟中第二大佛像。倚坐於須彌座上的交足彌勒佛,身着菩薩裝,衣紋特殊,別具一格。

關於曇曜五窟,一般認爲它們分別仿效的是北魏早期五個皇帝的形象,具體代表哪一位皇帝,學術界也有爭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杭侃教授根據現場調查和文獻記載認爲,曇曜五窟應該是“按世俗的昭穆制排列”,但這五個洞窟的中心並不是第十八窟,反而“十九窟是五個窟中的中心窟”。他認爲,因爲第二十窟在開鑿後不久坍塌,所以無法在其西面再開新的洞窟,不得不在東部,即第十七窟外面開第十六窟。第十九窟主尊代表開國皇帝拓跋珪,第十八窟是第二代明元帝,第二十窟代表第三代太武帝,第十七窟的交腳菩薩代表太武帝之子,尚未即位就死去的景穆帝,第十六窟爲當時在位的第四代文成帝。筆者認爲這個結論較爲合理。

曇曜五窟諸大佛受到河北、長安、涼州等佛教先進地區造像的影響而產生。石窟寺院這種佛教藝術表現形式早在印度就已出現,涼州地區也有早於雲岡的佛教石窟,比起這些石窟寺,曇曜五窟的內容簡單、單純,洞窟只是爲容納大佛而存在,高達十幾米的大佛應爲曇曜五窟的特點,大佛是洞窟的一切,不需其他裝飾。

雲岡石窟曇曜五窟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第2張

如第十七窟主尊那樣不拘泥於細節的做法,並未讓人覺得鑿窟計劃有疏漏,相反使我們感到北魏早期造像活動的大氣和豪放。大佛巨大的軀體確實相當逼人,但大佛略帶稚氣的容貌卻又使人感到比較親切。這兩種矛盾的感覺,可能體現了北魏早期佛教造像的特殊性格,即“皇帝即當今如來”。曇曜五窟的大佛既代表宗教領袖,也代表了人間統治者,並不完全是神話故事裏的人物,也是具有肉身的人主,少了些神祕感,多了些人氣味兒。

曇曜五窟反映了北魏初期特殊的佛教文化,五尊大佛在代表佛陀的同時,也分別象徵具體的皇帝個人。這種特殊的佛教造像在印度或其他佛教先進地區從未出現過,曇曜五窟的開鑿,揭示了與印度佛教不同的“中國佛教”的開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