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憲運動的失敗原因:爲何最終沒有成型?

本文已影響1.89W人 

即使是清政府已經發布上諭,決定預備立憲。但朝廷內外反對立憲的聲音依然不絕於耳。

諸多諍諫者,試圖以對抗中央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忠貞,比如內閣學士文海。文海在一紙奏摺中指出立憲有六大錯:第一,五大臣以考察政治之名始,卻以建議立憲終,屬於偷樑換柱;第二,立憲者建議裁撤軍機大臣,設置內閣總理,有迴歸日本立憲前藩鎮割據之嫌;第三,中國法制紛繁詳盡,立憲者動輒評議,屬於劍走偏鋒;第四,中國與西洋各國風土人情各異,不能照搬法度;第五,變法求速成,違背了立法宜緩不宜急的客觀規律;第六,預備立憲一起,原先已有起色之籌餉、練兵之舉全部廢弛,造成浪費。

內閣中書王寶田等,亦條陳“立憲更改官制之弊”,提出四大謬誤之處:其一,日本實際情況與中國國情相別甚大;其二,德國實際情況與中國國情相別甚大;其三,俄國國勢衰弱自有其理由,不全是政制之原因;其四,歐洲國家成敗得失亦有其自己的國情。歸根結底,王寶田等認爲各國有各國的國情,盲目照搬外國經驗並不足取。

清末立憲運動的失敗原因:爲何最終沒有成型?

甚至連江蘇巡撫陳夔龍這樣的地方大員也明目張膽反對立憲變法。陳夔龍認爲:“近來預備立憲之舉,頗爲海內外歡迎,而歡迎之故,無非歆動於地方自治一言。其實程度未到,自治恐爲召亂之階。即僅僅更改官制,似無大弊,而多更一制,即多一耗材之地。”

大清立憲這一改革行動侵犯了許多原本貴族和大員的利益,上傳而下不達,在各方壓力下,得不到貫徹執行,因此淪爲了一場假立憲活動。爲了維護自身利益,清政府爲此不得不搞了這麼一齣戲,這樣,包括立憲派在內的廣大民衆對此極其失望,對清政府喪失了最後的信心,在內外因素的交集下,爆發了辛亥革命,導致了清政府的滅亡。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