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對外戰爭唯一大勝:追敵至河內迫其總理辭職

本文已影響1.5W人 

1883年法國軍隊進攻越南順化,強迫越南訂立法安《順化條約》,意使越南脫離中國的藩屬地位,

成爲法國的保護國,引起中國清朝政府朝野大譁,慈禧太后大爲震怒,下詔向越南派兵,中法戰爭開始。1883年12月,清軍在越南北部失敗,影響所及,後來廣西前線的清軍軍心渙散,全線瓦解,法國趁勢佔領鎮南關。當時情勢對清朝不利,在英國人調停下,在天津訂立了《中法新約》,雙方保證越南的獨立地位,中國開放中越邊境與法國通商。但當時駐守越南的中國軍隊沒有接到朝廷命令,發生了十一起偷襲法國駐軍的事件。法國公使震怒,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兩江總督在上海拖延談判,戰爭繼續進行。法國派出艦隊在中國東南沿海殲滅福建水師及部分南洋水師主力艦,同時佔領澎湖及試圖登陸佔領臺灣。法國陸軍攻入中越邊境鎮南關(現名友誼關)。清朝正式向法國宣戰。

開始,清軍在越南戰場上節節敗退,法軍乘勝北上,叩我邊關,並將戰火引到中國東南沿海。國難當頭,清朝上下着急,地處抗法前沿陣地的兩廣總督、廣東巡撫想到了賦閒在家的老將馮子材,起用他督辦高、廉、雷、瓊4府25州縣團練。

本來,馮子材是因爲官場腐敗而稱病告退的,見有立功報國的機會,他便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於是,他把團練總部設在自己家中,並將招募到的兵員改編成“萃軍”,取其大號“萃亭”之義。

隨着邊關頻頻告警,馮子材奉命率10營“萃軍”從欽州開拔,奔赴抗法前線。行抵上思,加招8營。這支共9000人的部隊,軍紀嚴明,馬不停蹄地開赴指定的集結地。

光緒十一年(1885年)大年初一這一天,馮子材行抵國門鎮南關前,與廣西巡撫兼關外軍務督辦潘鼎新會面,共商抗法計策。

這時,法軍正乘餘威向清軍發動猛烈進攻,鎮南關在馮子材抵達後第9天陷落,形勢十分危急。

清朝對外戰爭唯一大勝:追敵至河內迫其總理辭職

兩天後,清廷諭令馮子材幫辦廣西關外軍務。

國門失陷,主帥潘鼎新落荒而逃,前線羣龍無首,亂作一團。署理廣西巡撫李秉衡召集諸將,推薦馮子材爲前敵主帥,得到大家的擁護。

受命於危難之際,馮子材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把兩個兒子帶在身邊,以便在爲國捐軀時收屍。他帶領各路將官認真勘察地形,決定誘敵深入,在關內與法軍決一死戰。

在構築工事,備戰就緒之後,馮子材決定出兵擾敵,引魚上鉤。二月初七日(1885年3月23日),法軍大舉出動,越過關門,進入清軍防線。馮子材父子身先士卒,揮刀迎敵,縱橫衝殺,打得法軍鬼哭狼嚎,丟盔棄甲,退出關外,法軍紀錄陣亡74人,但已是遭遇前所未有的失敗。

接着,清軍乘勝出關追敵,連克文淵、驅驢、諒山、長慶府、觀音橋等處。法軍落花流水,招架不住。

戰後,法國兵仍心有餘悸地回憶說:"在我們的腳下,敵人從地上的一切縫隙裏鑽出來,手持短刀,開始了可怕的混戰。他們的人數比我們的多十倍、二十倍,所有的軍官和士兵都被圍住或被俘虜","中國軍的號筒,憤怒地響起‘前進!'的命令,從所有的堡壘,從所有的天邊各處,煙雲一般的敵人展開旗幟衝來,發出似乎把槍炮聲都蓋住的喊殺聲"。(鄭彭年:《甲申甲午風雲》)

這真是法國兵的噩夢。經過這兩天的激戰,法軍全線崩潰,狼狽逃出鎮南關,退到文淵。鎮南關一役,清軍取得大勝,共擊斃法軍精銳上千人,繳獲槍支彈藥不計其數。法國人在戰後也不得不承認,自他們入侵中國以來,"從未受此大創"。

馮子材以68歲之軀,精心策劃,親身指揮,一舉反敗爲勝,創造了震驚時世的鎮南關——諒山大捷。這一仗是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列強的光輝典範,打出了軍威,張揚了國威,法國茹費理內閣因之土崩瓦解。打了大半輩子的仗,馮子材從未如此揚眉吐氣。遺憾的是,就在此時,清政府在“乘勝即收”思想指導下發布停戰令,馮子材含恨撤兵。

1885年3月30日,赫本哲放棄諒山的消息傳到法國本土,法國總理茹費理內閣以306對149的票數否決了茹的“增撥軍費案有先議權”提案。茹費理引咎辭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