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幾次北人南遷?北人南遷的推動因素和影響

本文已影響8.07K人 

黃河流域文明是華夏文明的主要源頭,發源於渭水谷地乃至黃土高原上的仰韶-龍山文化被認爲是炎黃先祖所活動的區域。然而,因爲種種原因,歷史上曾有幾次北人南遷,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長江流域和地區文明同樣對中華文明的蓬勃發展注入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與黃河流域共同構成了養育炎黃子孫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到了南宋時期,長江流域完全取代了黃河流域,成爲了整個中原的經濟重心。造成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和長江流域重要性擡高的因素中,既有氣候變化、海運技術發展等原因,也與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北人南遷密不可分。

秦始皇平百越,開啓南遷序幕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幾次北人南遷?北人南遷的推動因素和影響

戰國時期,秦國率先變法,富國強兵之後的秦國如同脫胎換骨。軍功爵制度和耕戰模式下的秦國頻頻東出征伐,因秦軍銳士作戰勇猛,爲奪敵軍人頭作爲戰功憑據而被山東六國謂之爲虎狼之秦。秦王嬴政一掃六合,統一中原之後,在軍功爵體系中高度運轉的秦朝旋即將兵鋒對準了四周。相較於物資貧瘠的草原,南方百越之地成爲了秦軍建立功勳的新戰場。

秦朝延續了商鞅變法以來的耕戰軍功體制,這使得它必須通過對外擴張以攫取足夠的戰利品和土地來維繫這一制度。在這一機制的推動之下,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秦朝派屠睢爲主將、趙佗爲副將率領五十大軍平定嶺南。隨同南下的,還有衆多的軍屬和被強制遷徙的六國遺民。在幾次南伐百越的過程中,秦軍開鑿了靈渠,將長江流域的湘江源頭和珠江流域的灕江源頭連接通航了。趙佗後來一方面安撫嶺南當地民衆,一方面又讓秦軍士卒多在當地養兒育女,並上書促使朝廷遣送更多中原居民南遷以傳播中原文化。直至秦末中原混亂,這支秦軍都一直在嶺南地區未曾北上回援。

西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

相較於秦漢時期對嶺南、吳越地區的征服和移民,西晉末年因中原爆發永嘉之亂,在五胡亂華的衝擊之下出現了第一次大規模的北人南遷。然而,中原地區的局勢雖然糜爛無比,但人們對於在亂世之中該如何自保卻頗有經驗。經歷了東漢末年羣雄爭霸到西晉八王之亂,前後近兩百年的亂世風雲之後,在中原豪族世家的組織下,人們紛紛組織起塢堡以自衛。許多南逃的人們也是在世家豪族的組織下,比較成建制的展開南渡行動的。因爲當時大批縉紳、士大夫等世家子弟穿着禮服,故而又被稱作爲“衣冠南渡”。

正是因爲南遷的移民是成規模、成建制的行動,所以永嘉之亂後的這次北人南遷到了江南之後依舊還是豪族社會,將原先在北方中原的社會結構帶到了南方。當時北方迅速陷入了戰亂,在巴蜀和整個北方地區先後出現了二十幾個政權,其中勢力較大、存在時間較長的就有十六個,因而又被稱之爲“十六國”。西晉滅亡之後,晉室皇族司馬睿隨即在南方建立了東晉,局勢相對穩定,沒有大的戰亂和自然災害,自然成爲躲避戰亂的首選。

爲了穩定這些南遷而來的移民,東晉採取了一系列安置政策,給予移民土地,還規定了只收租稅,免於徭役的政策,以示優待。就這樣在北方戰亂推力和南方安定優待拉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南遷爆發了。只是即便有大量北人南遷,南方依舊處於地廣人稀的境地。另外由於南方地勢多爲丘陵地帶,所以擁有遼闊平原的中原依舊還是中國的經濟重心。

唐朝中期,安史之亂

從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人口重心依舊是黃河流域,尤其是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到了隋唐初期,這一情形並未發生太大改變。到了安史之亂的爆發,終於又帶來了新一輪的北人南遷,而這次南遷的出發地正是黃河中下流地區,即河北地區。不同於永嘉之亂後,中原移民在豪族世家的率領下,有組織、有預案的南遷。安史之亂爆發前正值唐朝開元盛世之時,百姓們對唐朝的統治十分的擁戴,未能預料的鎮守邊關的安祿山軍隊會突然叛亂。倉促之間的人們根本來不及組織起來,只能零散的南逃。

安祿山、史思明的軍隊大多是草原部族騎兵,在北方平坦的地形下可以肆意馳騁,但一旦攻打到淮河一帶後,就失去了騎兵的優勢。淮河流域分佈着大量沼澤地帶,再往南的長江流域地形更加複雜。所以逃難者一旦逃入江南基本就安全了。所以安史之亂後,在唐朝的南方逐漸形成了一個擺脫了魏晉豪族世家結構的平民社會。不同於永嘉之亂後的北人南遷,唐朝中期的這次南遷後,南方的人口密度逐步提高,江南逐漸從地廣人稀變爲地狹人稠了。人口密度的變化促使南方的農耕方式從先前的火耕水耨、換地輪耕轉變爲施肥精耕。在如此精細化的耕作之下,江南地區在唐朝的財政稅收、經濟影響力等層面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及至晚唐時期,江南已經成爲帝國的核心經濟區域了。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幾次北人南遷?北人南遷的推動因素和影響 第2張

靖康之恥,兩宋之交的建炎南渡

安史之亂後,南方的經濟地位逐漸提升,有“揚一益二”之稱。後又經歷了黃巢暴亂和五代更迭的連續戰亂,北方人口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向南遷徙。然而到了北宋建立之初,中原的經濟地位並未完全喪失,依託大運河,北宋定都位於中原的開封作爲過渡,依舊可以撐起北宋社會的繁榮。然而在注重商業、輕視武略的北宋,經濟的繁榮並未帶來綜合實力的提升,最終遭到金朝入侵,宋軍慘敗而引發靖康之恥。

北宋的覆亡和南宋的建立,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三次大規模北人南遷,史稱“建炎南渡”。兩宋之交的這一次移民南遷,雖然與永嘉之亂南遷的起因相同,均爲遭遇外族入侵所至。但在南遷的過程中,卻沒有地方世家豪族的支持,反而與唐朝安史之亂後的移民潮頗爲相似,均爲平民零散南渡。所以建炎南渡的移民結構與南方原本的社會結構相同,迅速的被南宋吸收消化了。南宋在迎來這一輪移民之後,經濟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北方在遊牧民族女真人的統治下,出現了一段時間內的農業生產力大幅度下滑,從此完全確立了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三次較小規模的北人南遷

秦平百越之前,楚人已經進行了數百年不斷向南向東拓展勢力範圍的努力。楚秦兩個在爭奪第二階梯戰略要地的過程中,楚國甚至曾派遣將領莊礄率領一支隊伍南下征服了滇池地區,後因秦國阻斷交通,乾脆留在當地建立了滇國。後來秦始皇的南征行動也大多是沿着楚人的道路繼續前行的。

募兵制度下,衆多地方大吏在安史之亂中崛起成爲相對獨立的藩鎮。朝廷爲了對地方藩鎮形成威懾,不得不加大稅收以滋養足夠強大的中央禁軍。皇帝對朝臣武將的不信任(安史之亂後,武將割據的情況時有發生)導致不得不依賴身邊宦官執掌禁軍,又形成了宦官當政的窘境。最終在宦官擾亂朝綱、賦稅引發民變的基礎上,黃巢起義爆發了。然而這場農民起義很快演變爲殘酷的暴亂,促使相當數量的人口往南遷徙,甚至來到了福建、江西等地。

北宋滅亡之後,南宋基本延續了北宋的政治生態和社會氣象。雖在面對蒙元入侵之時,堅守了數十年之久,奈何最終還是戰敗被滅。南宋的滅亡是中國古代第一次,完全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在元軍的大舉南下之時,許多宋朝遺民逃亡兩廣以及海南等地。

明清土客之爭的實質是人地關係緊張

宋朝之後,南方的土地資源基本被開發完畢。即便是一些高山丘陵地帶,也被許多寺廟和道觀佔據。從明朝開始再出現北人南遷之時,不僅沒有了東晉、南宋時期的優待政策,反而新移民與本地居民之間往往會爲了爭奪資源而陷入土客之爭的激烈衝突中。到了清朝末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時,在湘軍和太平軍的拉鋸中,便出現了許多土客爭鬥的痕跡。

當然,在明清兩朝時江南的經濟地位也已經佔據絕對重要地位。對漕運影響重大的京杭大運河治理與黃河的治理一道,被列爲戶部的頭等大事。明朝的南直隸、清朝前期的江南省更是始終是全國範圍內最爲富庶的地區。

綜上所述,北人南遷既有北方地區對人口遷移的推力因素,也有南方地區對人口遷移的拉力效應。其中政治軍事因素始終是北人南遷的第一要素,而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因素雖然影響相對較弱,卻也是吸引北方移民的關鍵之一。隋唐時期,南北經濟趨於平衡,而兩宋之後南方經濟發展愈發突出,此後再未被北方超越,反而面臨了越來越激烈的人地矛盾。南方地狹人稠的狀況導致了明清時期南方地區,尤其是兩廣和昏暗等地頻繁的土客械鬥。

往事越千年,正是歷史上的一次次人口遷徙,塑造瞭如今璀璨多樣的中華文明,也形成了現今中國的語系、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分佈。黃河、長江乃至珠江,共同構成了養育新時期華夏文明的母親河。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