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滅亡是否起始於嘉靖帝?與萬曆帝和崇禎帝又有多大關係呢?

本文已影響4.36K人 

說到明朝的嘉靖帝、萬曆帝與崇禎帝,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嘉靖皇帝駕崩於1567年1月23日,距離崇禎帝自殺的1644年有77年,到永曆帝被吳三桂所殺的1662年有95年,要注意的是從嘉靖皇帝去世到明朝滅亡,這裏面的時間跨度很長,經歷三個比較重要的君主,分別是萬曆皇帝、天啓皇帝、崇禎皇帝,這如此長度的時間和三位皇帝的更迭中,把亡國之罪歸咎於嘉靖皇帝是不正確的。

如果要按照“明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始亡於嘉靖”的推論,那明朝的滅亡可以追究到明太祖朱元璋,這也是很多學者推崇的意見,因爲朱元璋開創了一個“小農帝國”,他所建立的明朝制度也是“維護小農帝國”,這“註定”了明朝的滅亡。

說直白點這是一個事後諸葛亮式的結論,因爲任何王朝都會到達終結的時候,就算是日本皇室,也在源氏幕府時期失去了權力,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我們可以檢討出許多原因,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就是明朝存在了276年,一個王朝能夠延續200多年必然具有其成功性,這一點我們必須得承認,再回頭來看,“明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始亡於嘉靖”本身就是一個無法證明的結論。

從我閱讀歷史的經驗來看,探究一個王朝的滅亡始終是一個大命題,一個王朝的滅亡也是種種因素相互作用交織在一起最後形成了整個王朝的崩塌,把一個帝國的滅亡歸咎於其中一個皇帝的個人執政能力不能切合實際,皇帝對於帝國雖然有重大的影響,他可以爲帝國的滅亡負責,但他始終不能成爲帝國滅亡的根本因素,正如我十分推崇的馬克思的觀點,歷史現象的產生有着其必然性。

明朝的滅亡是否起始於嘉靖帝?與萬曆帝和崇禎帝又有多大關係呢?

談論一個朝代的滅亡,知乎常見回覆就是古代中國王朝的土地兼併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觀點:

開國之初,人口銳減,這導致大量的土地得以分配,隨後人口增長,權貴爭奪土地,土地兼併嚴重,自耕農失去土地成爲流民,最後在天災和人禍雙重引導下爆發農民起義,新的王朝建立。

可是這種觀點是否正確?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宋朝,因爲從中國歷史來看,土地兼併最爲嚴重的王朝應該是宋朝。

南宋時期的士人王明清在自己的《揮塵後錄》裏記載過:

不抑兼併,富室連我阡陌,爲國守財耳

由此可見在大宋王朝的優待地主豪強的情形,此外《宋史朱勔傳》記載朱勔被抄家時,被抄沒的土地多達三十萬畝:

籍其貲財,田至三十萬畝

從這位宋徽宗的寵臣兼併的土地也可以窺探大宋王朝的統治下土地兼併的嚴重,而且宋朝的文臣武將則是佔據大量的良田以此擴充自己的家族財富,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之後,宋代對於文臣武將贈與大量財富,以此獲取支持。這些權貴在民間爭奪大量的農田以填補自己的財富,以至於宋徽宗自己都感慨到:

士大夫與民爭利,多佔膏腴之地

比較奇怪的是宋朝的土地兼併如此厲害,雖然也導致農民起義頻發,但是宋朝卻沒有亡於農民起義,而是被外敵金朝和元朝所消滅,就不得不令人深思:土地兼併是否會成爲一個王朝滅亡的主要因素?

倘若以土地因素作爲王朝滅亡的根源,那麼明朝因爲土地問題而導致的大規模起義可以追溯到明憲宗時期的荊襄流民大起義。荊襄指代的是荊州和襄陽二府,同時也包含陝西,四川,湖廣,河南的交界處,面積廣大。

荊襄地區在漢唐時期曾經人煙鼎盛,但是到了兩宋時代由於宋金大戰,再加上此後元朝和南宋進行的大規模戰爭,此地變得人口稀少,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和陳友諒爭奪南方的統治權,荊襄地區作爲陳友諒的根據地,爲了防止陳友諒的餘黨叛亂,明太祖將此地故意荒廢,所以在明朝初年,荊襄地區成爲地廣人稀的待開發地。

明朝統治在明太祖之後日益穩固,但是管理百姓的戶籍制度卻失靈,隨着土地兼併的加劇,流民開始涌向荊襄地區,在此地開荒種地,流民屬於失去戶籍的百姓,如此一來免不了和官府發生衝突,官吏日益欺壓流民,到了明憲宗時期演變爲荊襄流民大起義。

明朝的滅亡是否起始於嘉靖帝?與萬曆帝和崇禎帝又有多大關係呢? 第2張

明憲宗在平定荊襄流民大起義之後,設置了府縣來管理荊襄地區,至此之後明朝的荊襄地區一直穩定得持續到明朝末年。到了清朝嘉慶年間,荊襄地區再次因爲流民聚集和官府壓迫爆發起義,也就是著名的清朝中葉白蓮教大起義,這場起義使得清朝統治發生了重大危機。

如果依照土地兼併的觀點,那麼明憲宗成爲明朝滅亡可以追究的第一任皇帝,如此一想,是不是十分荒唐。從宏觀角度談歷史當然很容易,因爲大部分人不會去翻讀歷史文獻,總結到底一句話最後就是土地問題,如此簡單的結論自然會使得大部分十分信奉。

但是我並不是給嘉靖皇帝開脫,我們也不能否認嘉靖皇帝帶給明朝朝政的一些惡劣的影響,這些朝政的惡劣影響將會影響此後77年明朝的歷史,這也是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官僚的黨爭。

其實嘉靖崇尚道教中的方士尋仙一派,這在中國歷史上不併不少見,皇帝的個人愛好可以影響朝政,但是不會對於朝政造成致命性傷害,而嘉靖皇帝主持的“大禮議”事件卻爲此後官員黨爭拉開了序幕,“大禮議”事件從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嘉靖皇帝來到北京開始,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七月興獻王朱祐杬得到睿宗皇帝的名號結束。在此之後明朝的官吏開始形成對立兩派的雛形。

嘉靖皇帝爲什麼要發動大禮議事件呢?很多人看到只是嘉靖爲自己的父親爭奪地位,實際上這是嘉靖皇帝的統治手段。嘉靖皇帝出生於外藩親王一脈,他能夠繼承帝位本來就屬於幸運,作爲外藩王子進入北京,嘉靖並沒有一批能夠爲自己效勞的親信官僚,這成爲嘉靖皇帝統治明帝國的一個難題,如何確立自己的地位的穩固性呢?

明朝的滅亡是否起始於嘉靖帝?與萬曆帝和崇禎帝又有多大關係呢? 第3張

第一是確立自己地位的合法性。爲父親興獻王確立地位,就是爲自己確立地位,爲父親興獻王奪取皇帝之位,就是爲自己繼承皇帝之位確立合法性,如此在禮儀上嘉靖皇帝纔是真正的皇帝,孔子所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政治合法性爲何如此重要,因爲統治者要在道德層面塑造自己的光輝形象,一個沒有沒有政治道德的政權始終無法形成氣候。

第二個因素則是嘉慶皇帝的“御下之術”。“大禮議”事件之後朝臣分裂爲兩派,勢不兩立的局面正是嘉靖皇帝期望看到的,一方面他可以以此來控制朝政,把權力緊緊握在自己手裏,另一方不斷挑撥朝臣的之間的矛盾以此分化朝臣的力量。

我們可以看到“大禮議”結束之後,明朝的內閣和朝臣依舊持續不斷,最有名就是徐階和嚴嵩的內閣對壘,實際上內閣大戰背後的操縱者正是嘉靖皇帝本人,而在此之後黨同伐異成爲明朝政治鬥爭的一個主旋律。

黨爭作爲嘉靖皇帝的遺產,在萬曆年間的張居正身上看到的最爲明顯,在張居正去世之後,他的政敵對於張居正的種種抹黑和道德攻擊,批鬥張居正貪污和玩弄美女等等所謂陰暗行徑,進而逢迎萬曆皇帝前去圍堵張居正的府邸,逼殺張居正的兒子,流放張氏子弟。黨爭把政治完成了生死大戰,如此一來官僚之間的鬥爭只會歇斯底里。

此後的政治鬥爭愈加殘酷,到了天啓皇帝時期,魏忠賢終於搞出了明朝歷史上最爲嚴重的黨爭,這使得明朝的內鬥十分激烈,內鬥使得明朝的精力消耗嚴重,這也是清朝總結明朝滅亡的一大教訓,而這一切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嘉靖皇帝頭上。

但是嘉靖皇帝依舊爲明朝做出一定的貢獻,那就是確立了明朝內閣的權力。從明英宗時期的王振開始到明武宗時期的劉瑾結束,宦官一直在政治舞臺上興風作浪,從個人基本的素養而言,宦官的個人品質在整體上還是低於受過儒家文化洗禮的士人,宦官專權使得朝政的敗壞是不可避免的。

明朝的滅亡是否起始於嘉靖帝?與萬曆帝和崇禎帝又有多大關係呢? 第4張

但是嘉靖皇帝鑑於劉瑾的專權,開始嚴厲管理宦官,並且將朝政大權移交到了內閣手中,明朝的政治開始向內閣轉移,這對於修復明朝的政治管理還是有一定作用,最明顯就是隆慶萬曆年間政治改革,以及北方蒙古和南方倭寇問題的解決。此後的隆慶與萬曆年間一直是內閣主持朝政,這使得明朝政府內部一些有志於改革明朝現狀的官吏出現,最後形成了張居正的改革,對於國家而言,嘉靖皇帝這一行爲肯定是值得肯定的。

當然歷史往小看,是十分複雜的,嘉靖皇帝並不是英才之主,當然也沒有昏庸無道,在他的時代裏,他把帝國穩定了下來,做了一個肆意妄爲的守成之主,但是要他爲77年後的北京城被李自成攻下負責,這無疑很爲難嘉靖皇帝。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