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定都的洛邑是今天的哪裏?

本文已影響1.93W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國號仍是周,因之前的周朝國都在洛邑之西,所以稱呼周平王之前的周朝爲西周,周平王之後的爲東周。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定都的洛邑是今天的哪裏?

洛邑

洛邑,是周朝都城洛陽的古稱,洛陽“八方之廣,周洛爲中,謂之洛邑”,是當時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尚書》稱“土中”、“洛師”、“洛邑”、“新邑洛”、“東國洛”。何尊銘文稱“成周”、“中國”、“王城”等。洛邑瀍水兩岸分佈有周朝成周城和王城兩座都城。

洛邑爲周武王定鼎中原之地,周成王“宅茲中國”之處。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營以洛邑爲都,是爲成周。武王伐紂成功後,就着手在國家的中央建立新都,於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王朝。兩年之後,武王疾歿,周成王繼位。接着,周公奉旨東征平叛,營建都城成周城。西周時期王城(洛邑)爲周朝的宗廟宮殿區,成周城爲殷遺民聚居區。東周時期,周平王遷都洛邑,至周敬王時發生“王子朝之亂”,周敬王動遷避居瀍水東的成周城。

成周城的營建,在《尚書》、《逸周書》、《史記》以及出土的周代何尊銘文中,都有詳細的記載。這些誥文,集中總結了商、周時期都城構築的指導思想,即:都城以政治功能爲主,是周天子獲取政治權力和實施政治統治的工具,因此,都城的位置必須選擇在天下的中央,天子要從天下的中央地區,治理天下所有的民衆,都城成周洛邑的選址和興建,是商周時期這種築城思想最成功的體現和實踐。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定都的洛邑是今天的哪裏? 第2張

人口

夏、商、週三代,地處中原地區的洛陽是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人口漸增。至公元前650年,到周襄王時,國都洛陽居住人口達11.7萬人,爲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都城

武王伐紂取得成功之後,於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王朝。兩年之後,武王疾歿,成王(武王之子)繼位。接着,周公奉旨東征平叛,營建洛邑。關於周公營建洛邑一事,學界有兩種不同看法:或曰周公營建洛邑有兩個,一個是王城,一個是成周城;或曰洛邑即成周,成周當即指王城。筆者以爲第一種觀點是正確的,因爲它既符合史書上的記載,又被考古發現所確證。

《尚書·洛誥》雲: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湹水西,惟洛食。我又卜湹水東,亦惟洛食。意思是說,周公先是占卜了黃河以北的黎水,不吉;然後渡過黃河來到洛邑,占卜了澗水以東、湹水以西的地方,得到的是吉兆;又占卜了湹水以東的地方,同樣是得到了吉兆。據此可知,周公營建洛邑實際上建了兩座城:一座王城,一座成周城。王城與成周均在今洛陽市內。

《漢書·地理志》亦曰:“雒陽,周公遷殷民,是爲成周。……居敬王。河南,故郟鄩地。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營以爲都,是爲王城,至平王居之。”這一記載說明,周公營建洛邑包括王城和成周城。王城爲“新都”,周武王遷九鼎於此;至周平王遷都洛邑時,又定都於王城。成周城爲殷朝遺民所居;至東周時期,周敬王爲避王子朝之亂遷都於此。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定都的洛邑是今天的哪裏? 第3張

洛邑王城,自周公攝政五年三月至十二月,從動工到初步落成歷時半年之久。《洛誥》中記載着“新邑”王城建成後所舉行的慶功大典。周公對成王曰:“王,肇稱殷禮,祀於新邑,鹹秩無文(紊)。予齊百工,伻(使)從王於周(新邑)。”

此是說:王啊,你開始用殷禮(即先周所沿襲的大禮)接見諸侯,在新都祭祀文王,這些禮節是非常隆重而有條不紊的。我整齊地帶領百官,使他們在舊都熟悉儀禮之後,再跟從王前往新邑。同年十二月戊辰這一天,成王率領百官來到新邑王城,向先王舉行隆重的冬祭,用赤牛一頭祭文王,又用赤牛一頭祭武王;繼之是王與助祭者同至太廟,以殺牲燎祭先王;然後王又步入太室,舉行以酒灌地而求降諸神之大禮。

周公營建洛邑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由於洛邑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爲此而要把新邑建成全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二是周王朝接受三監和武庚叛亂的教訓,決定遷殷頑民於洛,並屯兵“八(師)”,以加強對殷民的統一監督管理和統治。

上述記載說明,周公營建洛邑的兩座城,其王城是諸侯朝見國王和西周貴族居住的地方;成周城是駐防軍隊、安置殷民的地方。王城之地,即爲周公所卜兆的澗河以東、湹河以西的地方,在今之洛陽市老城區和西工區東半部一帶;成周之地,即爲周公所卜兆湹河以東的地方,位於今洛陽市白馬寺西和西北一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