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本文已影響2.43W人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曾幾何時,吳越先民以強悍的戰鬥力爲諸夏各地人士多忌憚。但在漫長的歷史變遷過後,這種尚武之風卻悄然消逝。以至於幾百年後的來者,都感覺自己面對的不是同一羣人。

那麼,勇善戰的吳越先民究竟都去哪了?

越國時代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鼎盛時期的吳國 是吳越人的尚武巔峯階段

在越王勾踐滅亡吳國後,吳人王室成員被殺或者北上流亡。後來的吳姓主要來源,就是這些亡國的吳人宗室。但吳國的平民因爲從一開始就與越人風俗相近,所以在底層沒有什麼變化。兩邊的人口交換和通婚開始頻繁起來。

但從考古遺存來看,吳文化遺存和越文化遺存都變得有限。這說明吳國在滅亡後,原來的先民就開始了流散。一個重要的去向就是前往越國的新領地,參與越王的北上稱霸。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2張

勾踐的成功 恰恰是吳越尚武之風衰退的開始

剛剛取代夫差的勾踐,也並沒有馬上享受杭嘉湖平原的青山秀水和美景。在協調了與楚國和魯國的外交關係後,沿着海岸線和淮泗流域擴張,北渡淮河與齊晉會盟于徐州。在越國以琅琊爲國都的39年中,先後討伐齊魯,滅亡了鄫國、滕國、郯國,並削弱了莒國。

隨着越國的重心北上,國都靠近了齊國的領土,在吳國故地反而沒有出現具有越文化特色的原始瓷、越式青銅器等文化產物。倒是連雲港地區在戰國初期出現了很多越國的石室土墩墓。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3張

越國將大部分資源和精力都用於北方爭霸

楚國時代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4張

越國的擴張 最後遭到楚人的釜底抽薪

同時,當年險些被吳國掐死的楚國也緩過氣來。就和過去對吳國一樣,來自楚國的貴族人才范蠡、文種,還有流亡的晉國貴族後裔計然,成爲了吳越爭霸的新一輪操盤手。楚國對於文化根基薄弱的吳越,依舊有着輸出人才的巨大優勢。

越國滅吳後,楚國就與越國瓜分了一部分吳國故地。隨後,楚國於公元前447年滅亡蔡國,江淮之間的地方爲楚國佔據。到了公元前306年,楚王出兵擊敗越王姒無疆,整個越國被打得四分五裂。楚國趁機進佔吳國故地,留下越國諸王子們紛紛自立,被楚人稱爲諸越。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5張

楚國到先秦時代結束 都維持着對吳越的整體優勢

隨着楚國在西面逐漸喪失了漢中、巴蜀,乃至江漢平原上的鄢郢之地,大批楚人貴族開始集體東遷。楚國的大封君--春申君,就將自己的宮殿遷移到了吳國故都,並利用起之前吳國的舊宮室。

從文化遺存來看,吳越人的活動開始明顯減少。顯然,平原地帶都被楚人佔據。越人一部分逃入深山,一部分人南遷。後來漢代的東海王和閩越王,都是越王勾踐的後裔。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6張

楚人在秦的壓迫下 逐漸東移

秦漢之交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7張

不斷東進的秦軍 最後還是沒有放過楚國

在楚國征服吳越不足百年之時,越國故地就被秦國征服。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攻破了楚國末代國都壽春,征服了江南地。隨後降服了百越之君。

公元前217年,東甌和閩越又被秦軍征服。隨之而來的,是秦始皇主導的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移民。地方豪傑和六國核心王室向關中移民,大批楚人被派到漁陽和北地戍守邊疆,而三晉之人被用來征伐南粵和閩越。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8張

進入嶺南的秦軍 也經常和越人作戰

對於吳越,秦朝也組織了大規模的人口置換和強制移民。大批越人被暴秦強制移民到了浙西、皖南和贛東北的山區。這是秦漢時代,朝廷主導下的第一次大規模移民。

與此同時,30000戶中原人被秦遷移到杭嘉湖和寧紹平原充實人口。這些新移民佔據了農耕條件最好的地區,而真正的吳越人則躲到了山區,對抗成爲編戶齊民的命運。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9張

吳越先民實際上也成爲了掀翻暴秦的主力

到了秦末,隨着陳勝吳廣的起義,秦人眼裏的南方蠻夷越人紛紛起兵響應反秦號召造反。在張楚、項氏和劉氏三個楚人軍事集團中,都活躍着數量不等的吳越將士。

項羽的起義的區域靠近古代吳越,麾下的核心--江東子弟就成分比較複雜。既有楚國遺民和被強制遷徙到吳越的中原人,也有之前的吳越人加入。正是這些人的班底,成爲了在鉅鹿之戰中破秦主力的精銳。直到後來的吳楚七國之亂中,名將周亞夫也評論道:吳兵甚銳,難以爭鋒!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10張

七國之亂的主力軍裏也有不少吳越人

漢朝時的不同路線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11張

西漢初年的異姓王中 還有吳越人成爲長沙王

比如吳國公子延陵季子的後代吳芮,就被封爲長沙王。他本身就屬於吳越人,封地遠離中原的戰略要地,有制衡南粵的作用。所以吳芮成爲了唯一善終的漢初異姓王。

此外,還有連敖被封爲端侯,封于山東菏澤。齊信侯搖吾餘被封於灤縣。這些人也將越人祠帶到了北方。在河東和板浦地區都有越人社羣分佈,還有一部分進入關中,專門爲長安提供越騎部隊。他們還參與了漢朝的邊疆戰爭。以至於到了唐代,敦煌地區的民間信仰中,還有來自於越騎的“越騎神。”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12張

吳越騎兵在漢朝也很有地位

到了漢武帝時代,由於怨恨東甌國刺殺了流亡的吳王劉濞,所以閩越出兵圍攻東甌。加上增援的漢軍沒有趕到,最後東甌選擇舉國內遷,被漢軍安置在了江淮之地的廬江郡。

當時越人的另一個政權是東越國。東越國在前119年自立稱帝,被越鯀王居股和閩越諸將殺死後降漢。在封賞了一批越人軍功貴族後,漢武帝考慮到閩越和東越彪悍,於是將東越地區的人口向內地移民,讓他們遷入合肥壽春這樣的楚文化區。所以在整個漢代,這些地區的風俗和越人的其實有不少相通之處。這也是越人歷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13張

西漢時的東越和閩越算是吳越人的自留地

三國時代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14張

黃巾軍造成了新的人口遷徙

漢末的黃巾軍之亂爆發後,江南雖然還沒有被充分開發,卻因爲遠離戰亂核心而吸引了大批北人南下。

公元195年,孫策集團就選擇南下江東,佔領了吳、會稽等五郡。這個集團中除家族骨幹之外,程普、黃蓋、周瑜和呂蒙等主力都是北人。在《三國志》的東吳名臣60人中,也有約半數是北人。期間,有大批普通北人也進入吳地。他們也成爲了後來的吳中大姓。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15張

東吳集團的骨幹大都是北人

南朝的門閥士族大致可以分爲郡姓、僑姓、虜姓和吳姓。吳姓當中又有陸顧朱張四大姓,和其他的一些主要姓氏。其中只有吳郡顧氏是土著,屬於越王勾踐分封在顧邑的王族分支後裔。其餘的大姓都是各地的北人後裔。

經歷了三次大移民後,浙、皖、閩、贛山區的越人部落,還在頑強保留着先秦時代的祖先習慣。在三國時代,從山越的地理分佈上看,丹陽、吳、會稽、鄱陽、豫章、廬陵、臨川、建安、新都、東陽、東安等郡都曾有過山越起事。其中新都、丹陽、鄱陽、會稽爲甚。也就是說,現在的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安徽的山嶽地帶都有山越出沒。他們中既有越人後裔,也有逃離編戶齊民的北人。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16張

山越在東吳境內分佈非常廣泛

這些人椎髻鳥語,終歲不出山林。不僅好武習戰,而且高上力氣,經常以宗部爲組織住在一起。雖然他們也能資質鑄造銅鐵,但是水平略次於北人水平。

在三國的東吳時代,這些山越都是東吳諸將補充兵源的重要途徑,幾乎每個東吳主要將領都有從山越那裏獲得兵卒和部曲的情況。祖郎、嚴白虎、費棧、黃亂、金奇、彭綺等被《三國志》記錄的有名有姓的山越強宗驍帥,就有十數人之多,甚至東吳名將太史慈也曾在山越中棲身。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17張

山越人在東吳軍隊中扮演着重要地位

經過孫吳數十年的征討招撫與蠶食鯨吞,江南絕大部分山越被迫走出深山,遷徙至平地。一部分人口用以補充兵源,一部分成爲農戶種田,爲吳國政權繳納田租賦稅。雖然陸戰中曹魏的騎兵戰力強大,但是面對山越人組成的水師和步兵,比如丹陽刀盾手時,依舊感嘆:江南精兵,北土所難,欲以十卒當東一人。

後來的晉武帝司馬炎在詢問爲什麼東吳久久不能平定的時,得到的回答是:吳人輕銳,吳阻長江,舊俗稱悍!這樣的記載,以及山越人的善戰,和先秦時代的是一脈相承的。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18張

沒有吳越水軍 就沒有赤壁之戰的成功

即使北人因永嘉之亂而大批南遷,但吳越本地人依舊是“水耕火薅,食魚與稻,以漁獵爲業,信鬼神,好淫......視死如歸,戰而貴詐”。每年的五月五日都還有鬥力之戲,用來習武練兵。

但隨着世家大族的南遷,他們提倡的風尚裏崇尚安逸虛靜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嗜殺文化的大肆盛行。比如王導的長子崇文好禮,次子王恬喜歡習武。結果王導看到長子就開心,看到王恬就憤怒。無論是淝水之戰,還是劉裕的北伐,都是以流亡北人組織的北府軍爲主力。在鎮壓孫恩的天師道造反的過程中,劉裕還評價吳人不能習武作戰,讓他們上前肯定會誤了北人的大事,不如讓在陣後壓陣助威。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19張

南朝士族大開文弱怯懦之風

到了齊樑時代,吳越人的善戰本性已經全無。東晉開始時,吳越之地還能獨立組織本地防務甚至北伐中原。但很快就需要北來的流民保衛疆土,這一局面在後來幾乎沒有扭轉過來。

無論是北魏南下,還是侯景之亂,吳人的脆弱在北人騎兵看來簡直不堪一擊。所以隋朝在平定了江南之後,還北人追憶先秦和兩漢三國時的吳人如何驍勇善戰。他們分析得出結論,是士族遷入吳越後,引發了當地風俗的變化。使得人民變得質樸節儉,信奉禮儀和道教。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20張

從南朝開始 吳越逐漸依賴北人武裝保護

跌入低谷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21張

唐朝的經濟中心南移 徹底強化了吳越人的文弱

此後,歷了唐代的繁榮,吳越爭霸已經成爲了遙遠的先秦傳說,和文人眼裏的錦繡之地簡直是兩個世界。安史之亂後的經濟中心南移,更加速了吳越戰鬥力的不復存在。

到了明清兩朝,雖然個別地區民風依舊彪悍,但吳越先民的血脈和文化已經被極大地衝淡。從先秦的專諸刺王僚、吳王的北上爭霸和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到明清時代的姑蘇文盛出狀元。吳越的善戰古風已經成爲了歷史遺蹟。以至於魏源在《海國圖志》裏評論道:求精兵於杭嘉蘇,是求魚于山也。

從善戰到文弱:驍勇善戰的吳越先民去哪兒了? 第22張

明清的江南 徹底成爲了純經濟區域

總而言之,吳國滅亡之後,出現了下層吳越人合流。而越國被楚國滅亡後,楚人進入杭嘉湖和寧紹平原,越人退入山地或者更遠的南方。到了兩漢和東吳時代,一批批新來的北方移民不斷地累積疊加,而先秦吳越人的部分後裔山越,則在東吳的統治下被逐漸征服或者編戶齊民化。民風的改變,除了貴族對生活方式的提倡,也和經濟的發達不無關係。

最後的結果是吳越從能獨立北伐中原,從能組織七國之亂對抗關中的集權秩序,到徹底失去自我保護能力,需要北人流亡者來庇護,實在是令人感慨。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