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六國爲什麼能那麼坦然的接受漢朝的統治卻那麼仇視秦國?

本文已影響7.7K人 

你真的瞭解關東六國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秦始皇去世後沒多久,被他滅的關東六國就掀起了轟轟烈烈復國運動。不到一年,楚、齊、燕、趙、韓、魏全都復國了,秦國也在項羽、劉邦等勢力的打擊下土崩瓦解,秦朝的統一僅僅維持了14年。繼之而起漢朝繼承了秦朝大部分制度,卻延續了三百餘年。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對比,六國人爲何如此仇恨秦國,卻又能坦然接受漢朝的統治呢?

六國人恨秦國,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秦國滅了他們的國。秦始皇大舉推行郡縣制,將六國和秦國的土地分成了36個郡,徹底廢除了諸侯分封制度,他要做天下所有人的王。六國中楚燕都是延續了近千年的古國,即使是三晉和田氏齊國這樣新貴,也有二百年的歷史。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雖然還沒有後世強烈,但已和春秋時期“只是換個王”的情景大不相同。復仇必然成爲六國遺民的絕對政治正確。

除了將全天下納入同一個行政規劃,秦始皇還規定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戰國時期各國都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字,馬車的軌距和對應的路寬也各不相同,甚至連重量和長度等計量單位都有所區別。秦始皇將這些差異強制全部抹掉,在後世看來是大功一件,奠定了天下統一的基礎。然而在時人看來,就沒有這麼強的正當性了,這何嘗不是在毀滅他們遵循了數百年的文化和習俗。所以六國人,從失去權柄的王室貴族,到被強制學習秦法的底層民衆,對秦國都充滿了憤恨。

關東六國爲什麼能那麼坦然的接受漢朝的統治卻那麼仇視秦國?

當然,六國人對秦國的仇恨是相對的,隨着時間的流逝,對故國的懷念和新制度帶來的不便都會變的平淡,尤其是上面還有一位嬴政這樣的雄主鎮場。如果嬴政能在位更久,舊六國人可能都不會有機會發泄自己的憤恨。

可惜,嬴政沒有活足夠久,這纔給了項羽、劉邦等豪雄機會。

劉邦沒秦始皇那麼決絕,他正式稱帝后,雖然保留了很多秦朝制度,但在關鍵的分封制上,劉邦沒有學秦,而是選擇保留諸侯王。這就是所謂的郡國並存制,劉邦定都長安,直轄舊秦國十五郡,關東六國大部分土地都賜給各諸侯王管轄。所以,到了這一步,六國人已經達到了復國自治的目的,他們沒有理由反對漢朝。

劉邦稱帝時,關東地界從南到北依次是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楚王韓信、樑王彭越、韓王韓信、趙王張耳和燕王臧荼。這些王中,只有韓王是舊韓國王室後裔,其他的楚王、趙王、燕王和舊王室毫無血緣關係,雖然和六國人設想的復國有些差距,但足夠讓劉邦來堵住那些遺老遺少的嘴了。

此時,劉邦在名義上恢復了周王朝的體制,只不過從天子到諸侯的爵位都升了一級。漢廷直轄關中和中原的戰略重地,其他土地都交給各個王。劉邦並不直接統領一切,而是統領所有王,再由王來監管地方。

不管怎麼樣,劉邦幫舊六國人找到了新的效忠對象。至於他們更願意效忠所屬的王,還是中央朝廷上的皇帝,劉邦給予了很大的自主權。在不久的將來,關東民衆就會發現,他們的故國也就那麼一回事,新朝廷更靠譜。

關東六國爲什麼能那麼坦然的接受漢朝的統治卻那麼仇視秦國? 第2張

劉邦所冊立的舊六國只有楚韓趙燕,但在復國浪潮剛剛開啓時,另外的魏齊兩國並未缺席,只是他們都在楚漢之爭中淪爲了犧牲品。

陳勝吳廣首舉義旗後,帶動了各地六國舊人紛紛揭竿而起,不到一年,六國便都復國了。六國的力量完全不對等,以楚齊趙三國最強。

楚國在亡國前,無論是疆域還是人口僅次於秦國,而且楚文化明顯有別於其他六國,自成一體,向心力最爲強大,所以復國意願最強。齊國由於在統一戰爭中“及時”投降,損失很小,不論是王室還是民間力量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全,因此復國潛力最大。趙國是秦國在戰國後期的最強對手,尤其是經歷了長平之戰,兩國堪稱死敵,加上趙人剽悍尚武,故趙人也積極參與復國運動。燕魏韓等國就要差一些了,燕國王室在統一戰爭中幾乎沒有倖存者,連找個王室後裔都費勁,最後只能找了個異姓人,無法有效地吸聚人心。魏韓兩國常年受秦攻擊,早就和秦地融爲一體,加上兩國地處中原要衝,歷來被秦人重點關照,所以也難有大的作爲。

六國王室在統一戰爭中都蒙受了程度不一的損失,人才凋零,威望自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這些新王都很難有效掌控自己的部屬,事實上六國的軍隊本就不是他們召集來的,軍隊都掌控在各個軍閥手中。劉邦其實就算是楚國軍屆的一個小山頭,項羽叔侄也是。這些軍事將領在反秦作戰中,不斷加強了手中的權力,地位趕超本國國主。最終在攻破咸陽後,項羽在冊封十八路諸侯時,將這一事實明確了下來,直接立有功將領爲新王。

關東六國爲什麼能那麼坦然的接受漢朝的統治卻那麼仇視秦國? 第3張

王由六個迅速變成了十八個,而領地還是那麼大,所以導致的後果是王貶值了。項羽將“王”跟不要錢似的發了出去,“王”也就變的不值錢了。復國運動就此變味兒了,不再是六國王室的狂歡,而是六國人的盛宴。王室血脈已經不再是稱王的限制因素,六國王室後裔漸漸泯然衆人矣。

這裏面有個例外,那就是實力一直並未受損的齊國。王室田姓在齊國各地開枝散葉,復國大潮開啓後,各地田姓人都冒了出來領導齊國的復國。這和燕國乏嗣無後的窘境形成了鮮明對比,然而凡事物極必反,諸田都想主導復國,彼此之間不服,最後釀成內戰不休的局面。人丁興盛的齊國先是遭到平叛秦軍的重點打擊,後來項羽又牽扯進了齊國內鬥幾乎亡了齊國。後來屢遭蹂躪的齊人嚴守中立,對楚漢兩不相幫,結果被立威心切的韓信亡了國。六國王室力量最強的齊國就這樣在諸方打擊之下沒了主心骨,劉邦先是將齊地收歸中央直轄,後來又立長子爲新齊王,徹底斷了舊齊人的念想。

楚國王室後裔熊心淪落到放羊,被有心人找到推到了楚王的位子

王室力量強大的齊國尚且如此,其他幾國的王室更不能掌控局勢。楚王被項羽叔侄架空,趙國則是由張耳陳餘把持,韓魏兩國實力弱小,只能在楚漢之間搖擺。

劉邦消滅項羽後,趙國和齊國已被韓信攻滅,魏國因背叛漢國也被剿滅,楚國是項羽自己搗鼓沒的,韓國和燕國則是漢國小弟。舊六國勢力已經難成氣候,劉邦也就順勢保留了韓國和燕國,還幫助趙國找了新王。

在漢朝初年的異姓王中,只有韓王韓信算是六國王室後人,尷尬的是韓國還是這些諸侯中實力最弱的,舊六國已經無法掀起浪花了。

到了漢朝,舊六國人既沒了復國意願,也沒了復國能力,復國自然無從談起。昔日的秦國人同樣如此,早早就接受了漢朝統治的現實。

關東六國爲什麼能那麼坦然的接受漢朝的統治卻那麼仇視秦國? 第4張

劉邦率先攻入關中後,和秦地民衆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意思是暫時廢除秦國過去一切苛法,只要遵守三條就夠了:殺人者要償命,打傷人的或者盜竊財物也要判刑定罪。劉邦爲秦人定的新法只說三條刑法內容,其他賦稅、徭役全都沒提。劉邦這是向秦人宣示,他的軍隊不但不會騷擾地方,還將秦人在秦法下的欠賬一筆勾銷。誰要是能想象到房貸突然不用繳了後的狂喜,就能理解秦人對劉邦的歡迎程度。

當然,這個所謂的約法三章必然只能是過渡條款,不交稅是不可能的,要不然劉邦以後咋供養軍隊。可是大話剛說出去,也不能立馬反悔啊。就在劉邦不知道咋收場的時候,項羽來解圍了。項羽進駐咸陽後,屠戮了倖存的秦國王室成員,將咸陽內外大肆劫掠了一遍。隨後劉邦被項羽冊封到了漢中,關中封給了秦軍的三個降將。約法三章當然就此作廢了,可秦人根本不會埋怨劉邦失信。對已經嚐到新朝甜頭的秦人來說,劉邦這個楚人要比章邯這些秦人強多了。這正是劉邦可以從漢中迅速平定關中的原因所在。

劉邦佔據關中,立即東出同項羽爭霸。漢軍常年在外征戰,自然需要穩定的後勤供應和充沛的兵源。而漢軍要從關中得到這些支持,光靠之前的“約法三章”是不夠的,大家也就默契地不再提這茬。相比殘暴的項羽軍,劉邦就算有些滑頭,也是仁義多了,秦人也樂於支持他。

劉邦東出後,蕭何坐鎮關中,重建當地法制。規定秦人納稅交賦的義務,當也給了秦人很多甜頭。比如開放舊秦國王室的莊園,賜給缺地少地農民,在各地選拔鄉長,免除賦稅,輔助當地官員教化地方。一套組合拳下去,秦人成了漢人。

關東六國爲什麼能那麼坦然的接受漢朝的統治卻那麼仇視秦國? 第5張

在楚漢之爭的五年中,劉邦多次遭受挫敗,兵員損失慘重。壯丁本就捉襟見肘的關中多次發動老弱上前線,支援劉邦。戰後不久,蕭何又發動民衆在極短時間內修建了恢弘的新皇宮。這要放在他朝,不知會逼反民衆多少次了,可秦人就沒有反抗的舉動,這很能說明問題,除了劉邦和蕭何統御手段高超,秦人和漢朝已經深度融合了。

除了認可漢朝,事實上秦人也沒有別的選擇了。

秦國宗室在秦時就被自己人禍害了不輕,胡亥誅殺了三十多位兄弟姐妹,其他宗室子弟更是數不清。後來項羽又在咸陽屠戮一番,秦國王室算是絕後了。至於項羽在關中立的三個新秦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三個人的投降坑害了幾十萬關中子弟,而且和項羽走的很近,秦人對他們毫無認同感。相較而言,劉邦的漢則要親切的多。

秦末的農民戰爭是舊六國勢力最後的狂歡,就像蜉蝣的人生最後一段,極盡璀璨,而後迅速迎來死亡。在漢朝建立後,包括秦國舊貴在內的遺老遺少已經沒有力量同新政權抗衡,這就有了強漢三百年。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