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奸臣還可惡!史上都有哪些“混吃等死”的庸官呢?

本文已影響5.47K人 

官場,舊時指官吏階層及其活動範圍,貶義,強調其中的虛僞、欺詐、逢迎、傾軋等特點。黨的領導幹部隊伍也稱之爲官場,依然偏貶義,但是,至今官方未承認領導幹部隊伍爲“官場”的說法。說道“官場”,其實,封建王朝的官場上,最影響國家發展的並不是貪官,而是庸官。

爲什麼這麼說呢?

由特殊的歷史條件所限,歷史上的許多朝代都出現了“不得不貪”的慣例,距離我們較近的明、清兩朝就是如此。不下手撈錢,有時會被視作“圈外人”,受到同僚的排擠。此外,古代官員交際應酬花銷極大,朝廷所給的俸祿不足以支出這筆開銷,所以,必須從其他地方撈錢補漏。

以至於,貪污與否,不能作爲古代官員是否有功於社會的衡量標準。打個比方來說,明朝名臣張居正與名將戚繼光,其生前都曾有過貪污的事實,但是,這絲毫不妨礙他們對國家所作出的貢獻。當然,這些都旨在討論庸官之危害,且討論範圍只在封建社會,切莫與現代社會對號入座。

在庸官領域首屈一指的,莫過於唐開元年間盧懷慎了。說起來,盧大人絕對是清官的代表,雖身居高位卻從不搜斂錢財,在朝廷裏的風評頗佳。然而,清廉卻並不意味着他是個好官。他入朝爲相後,給國家做出的貢獻屈指可數。擔任宰相期間,他將所有日常工作都交給了姚崇,自己當起了甩手掌櫃。

故此,盧懷慎才收穫了“陪吃宰相”的“美名”,此人堪稱古往今來尸位素餐第一人。除了盧大人之外,唐朝還有一位庸官,他便是唐朝前中期的宰相蘇味道。相比於盧懷慎,蘇味道所展現的卻是另一種“庸”。根據文獻的記載,蘇味道於武氏當政時期上位,先後三次擔任宰相一職,在位時間九年。

蘇大人最擅長的就是向皇帝闡述情況,也就是陳奏。因爲蘇味道能將當朝典章倒背如流,所以,他上朝時從不攜帶奏章,只靠一張嘴即可將情況闡明,誇誇其談。可以說,蘇味道的口才和能力兼備,但是,他卻不能在擔任宰相的過程中做出一番實績,顯然,他的爲官之道是存在缺陷的。

比奸臣還可惡!史上都有哪些“混吃等死”的庸官呢?

蘇味道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當官解決問題,不能將一切情況事無鉅細地理清,也不能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態度。若非如此,一旦出現某種意外,必定會影響自己的地位,沒準還會遭受陛下的處分。所以,解決問題需把握尺度,模棱兩可即可。”正因如此,蘇味道纔會被後人譽爲“模棱宰相”。

我們要說的下一位庸官,出現於宋神宗時期,他便是王皀。從仕途上來看,王皀可謂春風得意。他擔任宰相十六年,在此期間在朝堂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偏偏在政務上沒做出什麼成績。每當國家遇到什麼突發情況,他從不提出自己的見解,也不會給皇帝出主意,只做到了“上行下效”而已,絲毫沒有主見。

王皀的爲官之道,便是“取聖旨”、“領聖旨”、“得聖旨”,僅此而已。每天上朝的目的,就是從皇帝老子那兒“取聖旨”,一切事務都需“領聖旨”後再做打算,離開金鑾殿後根據“得聖旨”照章辦事,從不變通,是爲“三旨宰相”。更加微妙的是,庸官往往是“成對出現”的,同樣是北宋時期,還有個庸官名叫李邦彥。

比奸臣還可惡!史上都有哪些“混吃等死”的庸官呢? 第2張

用句現在的話來說,李邦彥就是個“富二代”,起點比正常人高得多。他之所以能身居高位,是因爲他掌握了三門本事:

第一種本事是踢球,李邦彥是“大宋黃金右腳”,其球技估計只有高俅能與之一較高下;

第二種本事是能寫“黃段子”,他寫出來的段子風靡各大風月場所,出入青樓的文人雅士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三是喜歡交朋友,每天李府上人來人往,日日都如過年一般,一羣狐朋狗友吃喝玩樂。

靠這三種本事,李邦彥在朝廷的地位水漲船高,竟混到了宰輔的高位。然而,爬到這個位置的李邦彥卻不幹正事,每天仍在鑽研自己的“關係學”,鞏固自己的圈子。“靖康之變”爆發後,本該匡扶正統的李邦彥毅然決然地倡議投降大金,加速了北宋的覆滅。

且看史上著名的貪官和珅、劉瑾,至少和珅在外交方面頗有建樹,且是理財的一把好手;劉瑾也曾降賦稅、整頓鹽法、建立考察制度、革新風俗,做出過一番爲人稱道的實績。相比之下,尸位素餐的庸官又有何作爲呢?從上述四人的爲官經歷中我們就能看出,在古代庸官的危害遠大於貪官。

所以說,這種“佔着茅坑不拉屎”的官員,往往會誤了大事。

“不要百姓半文錢,原非異事;但問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官員就要幹事,忠於職守、勤政爲民向來是對爲官者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在位不作爲,拿了俸祿不幹事,這樣的庸官、懶官、太平官,同“泥塑的神像”有何區別?清廉乃爲政之基,勤政是善政之要,既講廉政也講勤政,官德才算圓滿。

對於一個好官來說,“廉”和“勤”猶如一枝並蒂花,無論少了哪一朵,另一朵都會黯然失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