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的東晉十六國是怎麼樣的?南北朝前期的歷史梳理!

本文已影響9.46K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南北朝前期的歷史梳理!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歷史上有諸多的“巧合”,東晉十六國時期,尤其明顯。北方士族、皇族衣冠南渡,待長安被前趙攻破,司馬睿佔據建康登基稱帝。

前趙滅了東晉,貌似勢力大漲,其實河北石勒已漸漸崛起,兩方人馬勢均力敵,彼此對峙。司馬睿重建晉朝,看似正該奮發圖強,以收復中原爲己任,卻面臨王敦等地方割據勢力。

石勒終於滅了前趙,一統北方,東晉也消除王敦隱患,佔據荊州的是有北伐之志的庾翼。後趙、東晉發現奈何不了對方,算是相對安穩了十來年。

混亂的東晉十六國是怎麼樣的?南北朝前期的歷史梳理!

石虎一死,後趙分裂。冉閔同石氏爭權,氐族苻氏趁機做大,佔了秦地關中,慕容鮮卑則自遼西南下,逐步佔據河北,冉閔的魏被包圍於中間,最後被慕容鮮卑所滅。

北方大亂,正是東晉的機會,若此時北伐,多少能做出些成績。哪知道東晉朝廷不想作爲,佔據荊州的桓溫,卻是個野心勃勃之輩。他認爲北伐太過兇險,遠不如西伐成漢來的容易。

桓溫率1萬精兵,靠“速度”拿下蜀地,待他回到荊州修整後,北方漸漸成了兩方勢力——關中的秦,河北的燕。

桓溫在東晉的權力越來越盛,想着篡權,取晉而代之,他的三次北伐政治目的強於軍事目的。我爲何這麼說?

古代的戰爭都有一個明確目的——戰略目標,拿我們熟悉的三國舉例,諸葛亮就盯着雍涼地區,孫權就盯着淮南,前期打得你死我活的荊州,反而成了最不受重視的一個。

混亂的東晉十六國是怎麼樣的?南北朝前期的歷史梳理! 第2張

桓溫掌權時期的北方,有三大勢力,關中的前秦,河北的前燕,以及在幷州、中原一帶晃盪,無處安家的姚氏(桓溫北伐時,首領是姚萇的哥哥姚襄)。

桓溫若真想北伐,選擇一個目標, 盯着打不是更好,可事實呢?桓溫三次北伐,將三方勢力打個遍。

第一次北伐,桓溫挑關中前秦,有勝有敗,總體來說是無功而返。第二次北伐,挑上羌族姚氏。收復洛陽,將姚氏從中原逼往關中,桓溫是贏了,可最大的贏家卻是前秦。

姚襄進攻關中,身敗而死,弟弟姚萇接管姚氏權力後,投降前秦,前秦勢力大漲。桓溫費盡心力,只是拿下個四戰之地的中原。

大多人瞭解第三次北伐,桓溫挑上最後的勢力前燕,在枋頭,桓溫被慕容垂擊敗,大敗而歸。這一次最大的贏家仍是前秦。慕容垂取得枋頭之勝,受到前燕太后、太傅的猜忌,不得已投靠前秦,爲前秦伐燕提供契機。

混亂的東晉十六國是怎麼樣的?南北朝前期的歷史梳理! 第3張

桓溫是最大的輸家嗎?非也,我們看他三次北伐,出兵的方向自荊州向東方延續,這代表着他勢力的延伸。

桓溫本來僅僅佔據荊州一地,勢力根本到不了東邊的江州、豫州等地,更別說東晉權力中樞揚州。可到了第三次北伐,桓溫拿下豫州刺史之位,東晉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揚州。這也是爲何桓溫戰敗,卻仍能廢立東晉皇帝的原因,整個東晉,早已是桓溫一家獨大。

早年的庾氏,經營荊州時日短,被桓溫迅速取代,哪怕如此,後期庾氏還給桓溫引起不小的麻煩。因謝安、王彪之等人的表面奉承,實際阻撓,桓溫的篡晉之舉不了了之,不過桓氏還是佔據了荊州。

這時候的北方,僅剩下一個大勢力——苻秦。在前秦第三位君主苻堅的努力下,除涼州一些邊陲地方,前秦的勢力範圍輻射整個北方。

苻堅是個雄主,想着一統天下,按說一盤散沙的東晉,不會是前秦的對手,哪知道命運又開個玩笑。

混亂的東晉十六國是怎麼樣的?南北朝前期的歷史梳理! 第4張

接替桓溫的大權的桓衝,識大局懂進退。執掌東晉中樞權力的謝安,也不是個野心勃勃之輩。地方和中樞,和平相處了近十年,也是東晉自偏安一隅來最強盛的十年。

最強的北方,對上最強的南方,這難道不是歷史的玩笑?亂的時候一起亂,強的時候同時強,到沒的仍是普通百姓。

淝水之戰,號稱百萬大軍的苻堅敗了,敗得很慘,苻堅的得力助手、大將軍苻融死了,苻堅身邊僅有幾十人跟隨,本人也差點沒活着回到關中。

苻堅一敗,親信勢力損失殆盡,別有居心的人,像慕容鮮卑、羌族姚氏紛紛叛亂,爲自己謀劃,趁着氐族衰落的契機,分一杯羹。俗話說,趁他病,要他命。

慕容垂的勢力,同太子苻丕在河北一帶爭雄。姚萇、慕容衝等人,同苻堅爭奪關中,北方再次陷入戰亂中。這時候貌似是東晉北伐,克復中原的最佳時機,結果呢?

混亂的東晉十六國是怎麼樣的?南北朝前期的歷史梳理! 第5張

沒有野心的桓衝病死,繼任者是桓溫的幼子桓玄,桓玄沒他爹的本事,卻完美繼承他爹的野心,一心想着取司馬氏而代之,至於北伐,早已拋之腦後。

朝廷中樞的謝安被司馬道子逼走,外戚太原王氏趁機奪權,再加上孫恩、盧循等人的叛亂,東晉的局勢,比北方也好不到哪裏去。就這樣,南北兩方勢力,忘記彼此,各自滅內部的火。

在諸多勢力拼殺的時候,遙遠北方的代地,悄然崛起一股新勢力——代國,說是新勢力也不完全對,早在西晉八王之亂的時候,代國就已經存在,這次算重新崛起,它的國主是鮮卑拓跋珪。

復立代國後不久,拓跋珪改國號爲魏。想想也是,“代”哪有“魏”大氣。國號響亮,實力卻不怎麼行。拓跋珪早期奉行的是夾縫中求存。

混亂的東晉十六國是怎麼樣的?南北朝前期的歷史梳理! 第6張

當時後燕同前燕爭鋒,前秦和後秦廝殺,剩下個小小的拓跋魏,誰也顧不上。拓跋珪先依附後燕,守護後燕的北方和牽制幷州的西燕。

當西燕被滅後,後燕想着處理掉拓跋魏,拓跋珪又投向關中的後秦。後秦已經滅了前秦,也想留着後魏,好給後燕找點麻煩,於是拓跋魏在後秦的幫助下,同後燕打了起來。

打着打着,拓跋魏漸漸佔據河北,東晉也漸漸合一,權力歸於一個叫劉裕的人手裏。南北雙方勢力,貌似又達到另類的平衡,一時半會兒,誰也奈何不了誰。

直到100多年後,一個叫楊堅的人,自北而南統一天下,這段戰亂紛紛的時代,才徹底結束。不過歷史貌似只是進入另一個輪迴罷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