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的太監爲何大多不識字?

本文已影響3.04W人 

導讀:自宦官出現以來,歷朝歷代,無論宦官的地位或升或降,也都是處於極其悲慘的境遇。將一個正常的男性折磨成得不成人形,還要讓他們做奴隸,永遠的活在社會的陰影裏,受盡世人的蔑視與輕賤,直至一生,這本身就是野蠻和醜陋的。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心思縝密、行爲處事都非常小心謹慎的人。朱元璋常常會懷疑別人,一篇文章、一首詩、一句話、一個字,甚至是奏摺裏的詞句,只要他認爲對他不利的,全部都會治罪,動輒就會砍頭。抱着這種懷疑一切的心理,朱元璋看着身邊的任何人都很可疑,宦官們也不例外。朱元璋對宦官的危害非常警惕,他曾說“此曹善者於百中不一二,惡者常千百”,因此嚴格限制宦官的權力範圍和人數。洪武十七(1384)年,朱元璋立鐵牌在宮內,上鑄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的文字。此外,還有禁令不準內官識字、不準與外官通信、不準兼有外臣官銜、不準穿戴外臣官服、官階不得高於四品等。《明史·宦官傳》載“有內侍以久事內廷,泛言及朝政,即日斥還鄉,終身不齒”。可見,明初宦官不但沒有可能進入政治舞臺,連受教育的權力都沒有,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朱元璋離世。

古代歷史上的太監爲何大多不識字?

從明成祖永樂朝開始,宦官漸漸地受到重用。皇帝親信的太監經常被派出巡,擔任監軍。朱棣將宦官不能幹政改成了不得擅自作主,此改動使得宦官的權力範圍極大的擴展了。其中,最爲著名的就是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此前已有太監李興奉旨前往暹羅慰問國王。可見,此一時期,太監居然獲得了出使外國的權力。此後,明代誕生了史上最爲著名的特務機構,東、西廠。永樂十八(1420)年設東廠,由宦官執掌,從事特務活動,諸事直接報告皇帝。成化十三年(1477)在東廠外另設西廠,以宦官任提督,加強特務統治,太監的職權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以後,徹底違背了其曾祖父朱元璋關於太監不準識字的諭令,自宣德元年(1426)起,在宮內設立內書堂,令學官教授小太監識字。而且,朱瞻基這樣做的目的非常可笑,竟然是教會太監識字以後,從中選擇秉筆太監,代他用硃筆批文,以便他任意荒怠政務。由此,太監讀書識字成爲定製,這一舉措爲明中後期太監走上政治舞臺,甚至執掌國事開啓了方便之門。同時,也可以看出,明代皇帝的昏庸程度實屬出奇。

古代歷史上的太監爲何大多不識字? 第2張

此外,隨着宦官數量的急劇增多,宦官機構不斷膨脹,逐漸形成了總稱爲二十四衙門的完整格局,數量也在明末時發展到了上萬之衆。人滿爲患,明英宗時,掌權宦官王振網羅部分官僚爲黨羽,形成閹黨,成爲明代宦官專政之禍的源頭。此後,宦官之禍迭起,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他們專橫跋扈,排斥異己,巧取豪奪,屢興大獄,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

清代吸取明朝的教訓,對宦官的管理和約束十分嚴格,從獎賞、懲罰、考覈、職務調動各方面全面限制。宦官升遷降調由內務府移文吏部決定,如果宦官犯法,內務府可先拿後奏,專權干政就更是不可能的了。清順治仿照朱元璋舊制,鑄鐵碑立於交泰殿,明文規定凡有不法行爲,均凌遲處死,這些措施得到較好貫徹。因此,清代除了在末期時出現了太監安德海、李連英、小德張屢犯禁例的行爲,但是尚不屬於專權擅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