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日本科學家都沒有做到的 他做到了

本文已影響6.11K人 

雜交水稻是我國能拿出來爲數不多的科技創新之一,提到雜交水稻,大家都以爲是袁隆平(1930-)的成果,其實其基本的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卻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完成的,但Henry Beachell的設想和方案存在着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日本隨後也進行叫大規模的研究,但也以失敗告終。爲什麼要進行水稻雜交又爲什麼那麼難完成呢?

美國日本科學家都沒有做到的 他做到了

原來生物裏存在一種“雜種優勢”。植物受精方式有兩種:自交和雜交。自交就是同一株植物既做父本(花粉)又做母本,像豌豆、水稻就是自交的植物代表,俗稱純種;大多數的植物都能雜交,也就是說植物接受其他植株的花粉,其產生的子代叫做雜種,由於純種的基因世世代代都差不多,產量很難提高,而雜種的基因來源廣泛,優良基因掩蓋不良基因的機會大大提高,產量也跟着提高,這在生物學裏叫“雜種優勢”。

由於水稻花極小,雄蕊和雌蕊的距離太近,風一吹,自己的花粉就落在自己的花柱上完成自花授粉,所以人工雜交也變得遙不可及,導致子代就無法顯示出雜種優勢,中國自從有水稻種植史以來,畝產量都在500斤左右徘徊就是這個原因。如果找到一株沒有雄花的水稻,就能隨意進行雜交,這是最初美國和日本科學家的設想,但他們把雄性不育水稻的尋找寄託在種植水稻上,所以沒有成功。

袁隆平創新性地想到從野生水稻裏尋找雄性不育的植株,從1964年開始踏破鐵鞋找遍了全國,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學生李必湖於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羣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袁隆平把它命名爲“野敗”,他們像抱着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般呵護着這棵野敗,發現雜交後子一代也是雄性不育的,但產量大大提高,再把子一代和一種高產水稻雜交,其後代雖然不再保持雄性不育,但產量增加了20%以上!這就是能進行大規模生產的著名“三系法”雜交水稻,轟動了世界!

由於三系法要做兩次雜交,育種週期至少2年,還是在袁隆平的努力下,成功實現“兩系法”,大大縮短了育種年限,現在82對高齡的他在努力實現“一系法”和“超級水稻”的研究,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實現自己的夙願!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