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哪位開國將軍抗戰負傷後自己刮骨療傷

本文已影響8.5K人 

密林篝火映旗紅——訪抗聯將領王明貴之子王昶軍

兩柄鋼刀似的衝眉,高闊而彎曲的鼻樑,輪廓分明的嘴脣抿成“一”字。在王昶軍的家中,掛着一幅父親王明貴將軍1955年的少將授銜照,照片中的王明貴神采奕奕、英氣非凡。

不難想象,當年與日僞血戰林海雪原,王明貴將軍是何等的豪氣縱橫。日軍資料中形容其“獰猛”“千軍萬馬中縱橫”;1946年延安出版的《解放日報》謂之“抗聯名將”“嫩江原野上的一面解放大旗”;同年《文匯報》稱“他是‘抗聯’有名的英雄,齊齊哈爾和北滿一帶婦孺皆知。”

日軍的噩夢,嘆之“千軍萬馬中縱橫”

1910年,王明貴生於磐石縣呼蘭鎮一個貧農家庭,20歲時便離家到黑龍江省湯原縣格金河金礦做工。“父親是懷着‘淘金夢’去的,想借此改變窮困的命運,可面對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他認識到,沒有國就沒有家,更沒有人權可言,於是毅然投身了革命。”王昶軍說。

抗日英雄:哪位開國將軍抗戰負傷後自己刮骨療傷

王明貴(右一)與抗聯戰友合影。王昶軍供圖

1934年,王明貴加入了活動在格金河金礦周邊深山密林裏的一支抗日遊擊隊。此後,他因作戰勇敢、屢建戰功,歷任連長、團長、師長等職,率領抗聯將士給予日僞軍一次次沉重打擊。

原日僞海倫-湯原營林署參事北里曾寫回憶文章《官行採伐事業和匪賊》,這裏面的“匪賊”,指的就是東北抗日聯軍和其他抵抗力量。

北里在文中描述他們的生活是“夜晚到來的時候,不但機槍手要徹夜不眠地全心警戒,而且全體人員都把手槍放在枕頭下面才能入睡……”

之所以這樣緊張,原因是“用獰猛都不足以形容的王明貴率領部下數十人就是以這裏爲根據地的,奉命到這裏執行開發任務,我的感覺如同‘火中取栗’,這條生命隨時可能像湯旺河畔的露珠般消逝”,“匪賊的行動神出鬼沒,不時發動夜襲,慘殺掠奪給我方帶來巨大的損失。”

儘管站在對立的立場,對王明貴北里仍然表現出了欽佩之意。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到戰爭結束的時候,殘存的“共匪”只有湯旺河的王明貴等少數,但這都是千軍萬馬中縱橫的強者,以其得意的游擊戰術令(日本)軍無可奈何。”

不僅僅於北里,對王明貴部隊活動的描述,也見於其他日本官員的回憶。

僞滿林業部浜江區專員中村貞成在他的回憶文章《滿鐵林務區的足跡——大興安嶺》也寫道:“冬天的興安嶺,與西伯利亞來的寒流白魔和狼羣搏鬥都毫無懼色的山中男兒,最感恐懼的卻是大東亞戰爭(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開始,爲擾亂我方經濟在當地出沒的王明貴匪賊之橫行。有他們的存在,冬天荒山的可怖爲之倍增,令現場工作的人員萬分緊張。”

“日軍關於我父親的記載還有很多。”王昶軍說,一位朋友在日本曾看到“滿蒙開拓團”成員的回憶文集《啊,滿洲》,裏面很多地方都記有與王明貴的戰鬥。

攻破僞滿“模範縣”,慣於不按套路“出牌”

“父親一生指揮過二百三十多次戰鬥,參加過的就數不清了,但最津津樂道的還是智取克山那一仗。”王昶軍說。克山縣,曾是日本侵略軍鎮壓抗日軍民的重要據點,被吹捧爲“鐵打的滿洲國,模範的克山縣”。

抗日英雄:哪位開國將軍抗戰負傷後自己刮骨療傷 第2張

2005年,王明貴將軍病逝,進行火葬。然而,親友們卻赫然發現,將軍的遺骨之中竟還殘留着炮彈的彈片。這是剛加入抗日遊擊隊的一次戰鬥,飛濺的彈片嵌在了他的頭骨,由於當時醫療條件有限,彈片伴隨了將軍幾十年。

“那次受傷後,作爲受特殊照顧的病號,父親生平第一次吃到了蘋果。”王昶軍記憶最深的,還有一個王明貴將軍給自己“刮骨療傷”的故事。

在蘿北縣的一次戰鬥中,一顆子彈打進了王明貴的膝蓋骨縫之間。那時沒有手術器械,但子彈非取出來不可。望着鮮血汩汩的傷口,老鄉們都不敢下手。王明貴就借來一把剃頭刀和一把鉗子,把腿綁在一個長條凳上,讓大家按住,硬生生用刀把傷口皮肉豁開,用虎頭鉗夾住骨縫中的子彈,一使勁拔了出來。沒幾天,他照樣騎上戰馬指揮打仗。

“抗戰的歲月,在敵強我弱、孤立無援的大勢下,父親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無數次面臨困境、絕境,沒有對黨的堅定信仰是熬不過來的。”王昶軍也常聽父親回憶起那段連篝火也不敢點燃的西征歲月。

爲了擴大抗日遊擊區,開闢新的戰場,1938年冬,抗聯第六軍沿着大、小興安嶺山脈向西側的鬆嫩平原進發。這次西征,行進了三千多裏,歷時4個多月。沿途山高林密、雜草叢生、人煙稀少。陡峭的山路,齊腰深的雪,每前進一步都很困難。

沒有糧食,他們就吃榆樹皮。零下四、五十攝氏度的氣溫,沒有棉衣的戰士,身上披着破棉被、麻袋片或口袋布。沒有棉鞋的戰士,腳上只包着馬皮;沒有帽子的戰士,頭上纏着好幾層布……有的戰士凍掉了手指和腳趾;有的凍壞了鼻子和耳朵;有的走着走着就站着不動了,別人上前一摸,人已經斷了氣。

抗日英雄:哪位開國將軍抗戰負傷後自己刮骨療傷 第3張

1948年7月6日,王明貴夫婦在塔山合影

一次,王明貴找來了米,支上幾口大鍋,卻只能煮粥不能做乾飯,每人只能喝一碗,不然會撐死人的。那天,有3個戰士吃着吃着,就永遠閉上了眼睛。

“新中國成立後,父親放棄了去南方任職業的機會,主動要求回到黑龍江,擔任黑龍江省軍區副司令員、顧問,直至退休。”王昶軍說,“父親離不開黑土地。這裏有他戰鬥的足跡,埋葬着患難與共壯烈犧牲的戰友。”

他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父親常講的話,“現在的生活以前想也不敢想,看一看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你們就會明白,今天有多幸運、多幸福。”

“父親不圖我們有多大本領,就希望子女能夠本本分分地踏實生活,能爲國家和人民盡一點責任則更好。”王昶軍說。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