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士無雙葉企孫“大師中的大師”,終身未娶只爲了一個目的

本文已影響1.01W人 

   當年的清華園,留下了他一生的心血,據說他臨終之前一直喃喃自語:“回清華,回清華……”
國士無雙葉企孫“大師中的大師”,終身未娶只爲了一個目的

多年以後,面對數不盡的侮辱與損害,葉企孫將會想起他送別愛徒熊大縝的那個下午。

葉企孫,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很陌生的名字。但是如果提起錢學森、鄧稼先、楊振寧這些鼎鼎大名的人物,國人都會如雷貫耳。這些人,都是新中國科研領域的泰山北斗;這些人,都是葉企孫的學生。

他的前半生,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培養了79名院士,他的學生中有兩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如此功績,堪稱國士無雙

然而,他的後半生,卻受盡了侮辱折磨,精神幾乎崩潰,在孤寂與絕望中死去。他的榮耀與憂傷,被掩埋在歷史的塵埃裏,少有人提起。

我們本不該遺忘他。

縱使我們無法改變歷史,給予他鮮花與掌聲,至少我們應該記住他的名字與事蹟,這是對一個冤屈的英雄最起碼的敬意。

國士無雙葉企孫“大師中的大師”,終身未娶只爲了一個目的 第2張

1913年葉企孫報考清華學堂時的留影

葉企孫出生在1898年的夏天。

那一年的中國,正值多事之秋。大清王朝最後一絲落日的餘暉即將散盡,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在六君子的人頭落地之後黯然落幕。

大清快完了,革命者們前仆後繼,目標只有一個:不惜一切代價,救中國!

在葉企孫13歲那年,中國完成了從帝國到民國的轉變。

而葉企孫,這個出身於上海書香門第的少年,幼承庭訓。在父親的嚴厲要求下,他不僅熟讀中國傳統的經史子集,對西方的科學文化亦是涉獵廣泛。

開闊的視野,紮實的學養,使他在13歲那年順利考取了清華學堂(該校的大學部是清華大學的前身),他是清華學堂的第一批學生。

在羣英薈萃的清華園,葉企孫的學養愈發深厚,堪稱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可是,當時的中國十分落後,若想學習先進的西方科技,只能遠赴歐美。

1918年,20歲的葉企孫考取了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他的老師,是後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P•W•布里奇曼。

1920年,獲得學士學位的葉企孫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他和導師合作測定普朗克常數被世界物理學界沿用了整整16年。

如果留在美國,等待葉企孫的將是大好前途,他會成爲物理學界的一顆新星。假以時日,也很可能像他的老師和學生們那樣,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享受科學家的至高榮譽。

然而,葉企孫選擇了回國,回到自己滿目瘡痍的祖國。那年他25歲,剛剛拿到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

當葉企孫站在歸國的遊輪上的時候,應該會想起在幾十年前,他的前輩們,離開祖國的時候立下的誓言:“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揹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里長途,別父母之邦,奮然無悔。”

國士無雙葉企孫“大師中的大師”,終身未娶只爲了一個目的 第3張

20世紀30年代的葉企孫

回國之後,葉企孫受聘於清華大學,以一己之力,開創了清華大學物理系 ,爲中國培育出了第一批物理學精英。

他不僅是清華的首任物理系主任,還是清華大學理學院的首任院長。

1933年,時任理學院院長的葉企孫不顧衆多教授的反對,將只有初中文憑的華羅庚聘爲教員,講授大學微積分課程。幾年之後,他又將華羅庚派往劍橋大學繼續深造。

華羅庚能夠在數學領域取得巨大成就,葉企孫功不可沒。華羅庚曾經深情地回憶:“我一生得他愛護無盡。”

李政道19歲那年,被葉企孫破格選派到美國留學。工作人員十分驚詫,因爲李政道面孔太過稚嫩,看上去像個大孩子。

幾十年後,已經獲得了諾貝爾獎的李政道到中國訪問,提出想見自己的恩師,卻被政府拒絕了。或許李政道並不知道當時的中國,已經在處於一場文化浩劫之中,他的葉先生已經被折磨得不成樣子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彈一星”元勳中,有半數以上是他的學生,他是當之無愧的“大師中的大師”。

國士無雙葉企孫“大師中的大師”,終身未娶只爲了一個目的 第4張

熊大縝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寇的鐵蹄進犯華北。

葉企孫當機立斷,放棄了出國訪問的機會。在混亂的北平,他搶運珍貴的書籍和儀器,爲抗日隊伍提供研製炸藥的器材,籌集經費,輸送專家。

國難當頭,葉企孫的行爲給他的學生做出了表率。

1938年4月的一天,他的學生熊大縝來向他辭行,要到敵後根據地去參加抗日隊伍。

葉企孫愣住了。

葉企孫未曾娶妻,畢生精力都投入在教育事業和學術研究上,學生就是他最大的心靈依靠。

熊大縝是他最心愛的學生。

師生二人不僅志趣性情極爲相投,學業上的優秀也是如出一轍。

彼時的熊大縝,年輕有爲,意氣風發,已經取得了去德國留學的機會,並且即將與戀人結婚。

但是日軍在華北肆意橫行,百姓苦不堪言,亡國奴的恥辱刺激了熊大縝。他來拜訪自己的恩師,就是告知自己的決定:德國,不去了;婚,先不結了。

葉企孫的心情是複雜的。

民族大義,他自是知曉,不該攔着熊大縝;可是熊大縝如果去德國,必然在學術上更有成就,他日必成大器。

葉企孫追問了好幾次,熊大縝的回答依然不變。無奈之下,葉企孫告訴自己的這位愛徒:“你放心去吧,我也暫不離開這裏。你到那裏後,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即時告訴我。”

葉企孫做夢也想不到,今生今世,他再也見不到自己的這位學生了。就連他自己,也將面臨災禍。

國士無雙葉企孫“大師中的大師”,終身未娶只爲了一個目的 第5張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部分師生合影,這張照片中有11位未來的中科院院士。前排左四爲葉企孫。

熊大縝去了冀中抗日根據地。

他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術,幫助抗日軍民製造烈性炸藥、地雷、無線電設備。

葉企孫也沒有閒着。他在日軍的嚴密管制下,多次向根據地運送製作炸藥所需的原材料。不僅如此,他還安排護送一批清華師生前往根據地,爲抗日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

在建國後的諸多電影中,那些炸藥和地雷都是農民兄弟的天才創造。殊不知,他們都是青年學子們冒着生命危險研製的。

就在熊大縝爲了抗日而嘔心瀝血的時候,一場意想不到的災難來臨了。

1939年4月,國共關係惡化。熊大縝突然被冀中軍區鋤奸部祕密逮捕,罪名是“國民黨特務”。

莫須有的罪名令熊大縝憤怒不已。3個月後,在軍區機關轉移途中,負責押送他的戰士史建勳對他進行辱罵,性情剛烈的熊大縝與其爭執,史建勳被激怒了,竟然私自決定槍斃熊大縝。

但是熊大縝喊了暫停。

他沒有求饒,也沒有畏懼,只有一個要求,用石頭砸死自己。他知道敵後軍民製造彈藥是多麼的不易。

熊大縝年輕的生命就這樣終結了。這一年,他才26歲。

國士無雙葉企孫“大師中的大師”,終身未娶只爲了一個目的 第6張

葉企孫(中)、熊大縝(左二)與抗戰士兵合影。

噩耗傳來,葉企孫萬分悲痛,但國家還處於危難之中,他只能強忍心中的傷悲,繼續支援抗日隊伍。但他也從未忘記爲自己蒙冤而死的學生奔走申冤。

抗戰勝利了,解放戰爭勝利了,葉企孫難捨故土,留在了大陸。

新中國百廢待興,本是科學家大展宏圖之時,葉企孫卻不幸成爲了被批鬥的對象。

原因還是熊大縝的那件案子。

葉企孫連國民黨黨員都不是,卻被污衊爲“國民黨中統特務頭子”,被屢屢揪鬥。

此時的葉企孫已經老了,在毆打和辱罵中,昔日儒雅恬靜的名教授,腰彎成了90度。

他的神志一度失常。終日遊走在中關村附近的大街上,面色悽惶,伸手像路邊的行人乞討。

偶爾也會有神志清醒的時刻,他曾經的學生走近問候他,他連連擺手趕學生走。國家已經視他爲罪人,他怕拖累自己的學生。

在病痛和羞辱之中,葉企孫度過了人生最後的歲月。1977年,當他去世的時候,所有的報紙都禁止登報紀念。

天下桃李,悉出公門。葉先生卻落了個如此下場。

國士無雙葉企孫“大師中的大師”,終身未娶只爲了一個目的 第7張

1995年4月30日,著名科學家施嘉煬和葉企孫的弟子王淦昌(左),在清華大學爲新落成的葉企孫銅像揭幕

他當年物理系的學生錢三強、錢偉長、朱光亞、趙九章、周光召、楊振寧、李政道,理學院其他的學生華羅庚、陳省身等人,幾十人都成爲享譽世界的科技精英。

這或許是葉企孫先生不幸人生中的大幸了吧。當年的清華園,留下了他一生的心血,據說他臨終之前一直喃喃自語:“回清華,回清華……”

只可惜,他再也回不去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