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當初兩次挽救宋朝 寇準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3.77K人 

對北宋名相寇準:兩度爲相只爲挽救宋朝,可結局卻很悽慘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引導語:作爲臣子,他們不僅要爲黎民百姓謀福祉,而且還要想辦法討皇帝的歡心。不過,忠臣的身上卻存在一些令皇上難以忍受的缺點,例如直言進諫。在宋朝,有一位宰相便因此而經歷了兩次大起大落。

寇準當初兩次挽救宋朝 寇準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一、寇準的家世背景和仕途

寇準的祖先名爲蘇岔,在周武王時期,蘇岔在朝中擔任司寇一職。由於蘇岔恪盡職守,做事兢兢業業,深受皇帝的寵愛,因此,皇帝便將“寇”字賜給蘇岔,命其使用該字作爲姓氏。

寇準的人生起點很高,他自幼便享受到了優質的資源,包括教育等。在家人的培養下,年僅七歲的寇準便能夠作詩。

寇準的父親寇湘是進士出身,生前受到皇帝的器重,死後被追封爲國公,可見寇湘的地位有多高。

十九歲時,寇準考中進士,在朝堂的安排下,他被分配至巴東,就任縣令一職。在古代社會,如此年輕的縣令屬實少見。

當時,所有人都不看好寇準,認爲他空有一身才能。可事實上,寇準做出了斐然的成績。

寇準擅於調查,他總是會親自視察縣城的情況。對於百姓的合理要求,寇準總是會想盡辦法滿足他們。

久而久之,當地的百姓越發敬佩寇準,爲了紀念這位縣令的功績,百姓還專門爲其立了一塊紀念碑。

身在京師的宋太宗聽聞了寇準的事蹟後,便立刻將其調至京師爲官。或許寇準年少輕狂,他曾做出了一些膽戰心驚的事情。

據記載,有一次,寇準想給宋仁宗彙報一件事,可由於說話太過直接,在大庭廣衆下,損壞了皇帝的顏面。當即,宋仁宗想起身離開,可寇準卻拉住皇帝,不准他離開。

不過,幸好宋仁宗是一位愛才的皇帝。面對寇準的無禮舉動,宋仁宗並未追究,反而越發器重他。

寇準當初兩次挽救宋朝 寇準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2張

二、寇準促成澶淵之盟,立下軍功

公元992年,寇準擔任副宰相一職,此時的他不過三十一歲,這也令他成爲了衆矢之的。在衆人的排擠下,寇準被髮配至邊遠地區。而在1004年,宋真宗下旨召回寇準,並恢復宰相一職。

當時的宋朝正處於危機時刻,因爲遼國準備攻打宋朝,而此時的朝廷幾乎沒有可用之才。於是,在衆人的建議下,宋真宗決定重新啓用寇準。

回到京師後,寇準建議宋真宗出兵,與遼國對抗。不過,當時的參知政事王欽若卻主張將都城遷至金陵。

面對不同的主張,宋真宗猶豫不決,但他的心中卻更偏向王欽若,畢竟他不願正面與遼國交鋒。

然而,宋真宗最終採用了寇準的建議。在派兵作戰前,寇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條件,那就是宋真宗必須前往前線,以此來鼓舞士兵。

爲了顧全大局,宋真宗同意寇準的意見。當宋真宗出現在戰場時,所有士兵都很激動,也正是因此,宋朝士兵纔會拼命抵抗遼國。

遼國見戰爭進入僵持階段,便派遣祕使前往宋朝,希望與其講和。在雙方的協商下,宋朝和遼國最終簽訂了“澶淵之盟”。

寇準當初兩次挽救宋朝 寇準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3張

三、兩度被廢,結局悽慘

立下軍功的寇準再次陷入囹圄的境地,畢竟很多眼紅之人都想除掉他,尤其是以王欽若爲主的官員。

王欽若曾向宋真宗上書,表明“澶淵之盟”其實是奇恥大辱,該盟約屬於城下之盟,寇準此舉實屬以下犯上。

宋真宗本就怨恨寇準,尤其是在聽到王欽若的進言後,他便徹底冷落了寇準。不久後,宋真宗廢除了寇準的宰相官職,並將其驅逐至邊遠地區。

後來,朝廷正值兩黨爭奪時期。雖然寇準早被貶黜,可在朝堂之下,他仍存在一定的聲望。於是,朝中大臣丁謂便向寇準發出邀請,希望他能返回京師爲官。

寇準的家人不願其前往京師,可他卻執意前行。在一次宴會中,寇準得罪了丁謂。宋真宗病重之時,丁謂與皇后勾結,誣陷寇準企圖謀反。自此,寇準再次被廢。

寇準再次前往邊遠地區爲官,可此時的他卻早已看開,不願再參與京師之事。寇準逝世時,寇夫人上報朝廷,希望朝廷能夠撥款,爲寇準修建墳墓。可沒想到,這筆錢財卻並不夠用,最後,寇夫人只能親自將寇準的靈柩運回老家。

寇準當初兩次挽救宋朝 寇準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4張

總結:寇準剛正不阿,可他卻沒能遇到一位賞識他的君主。雖然寇準做出了許多功績,可他的下場卻悲慘不已。但在如今,後世會永久懷念寇準的奉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