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于謙是什麼形象?史書上是如何記載的?

本文已影響2.32W人 

于謙,明朝著名的政治家、詩人、民族英雄。對此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裏,竭盡忠誠、鞠躬盡瘁者多如繁星,諸葛亮受劉備白帝城託孤之重任輔佐幼主劉禪,六出祁山、五次北伐,爲匡扶漢室殫精竭慮;宋人文天祥不受功名利祿誘惑,寧願赴死也不投降;還有屈原爲了國家的滅亡感到痛苦,最後投江以明志。

歷史上于謙是什麼形象?史書上是如何記載的?

于謙,明朝赫赫有名的功臣,12歲就寫下《石灰吟》的名臣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才叫真正的忠臣,他被斬後,錦衣衛抄家時都忍不住落淚,劊子手更是羞愧自盡,連太后聞聽他的死訊都連續幾日水米不進。

《明史》記載:其本略開敏,精神周至,一時無與比,至性過人,憂國忘身。

那麼,于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于謙其人

于謙是錢塘人(今浙江杭州),字廷益,號節庵。于謙天資聰穎,七八歲時才名便已顯露在外,他仰慕文天祥的氣節,視其爲偶像,將文天祥的畫像懸在書房座位一側,激勵自己刻苦讀書。永樂九年參加科舉考試,本是狀元的分數,但因其文章的觀點也比較犀利,於是把他降成三甲第92名,差點落榜。

于謙沒能留在京城,也沒能進入翰林院,最後進了督察院,外放江西道監察御史。于謙首次展露才華和能力是在1426年。

當時,年僅28歲的于謙隨明宣宗朱瞻基一同討伐意圖反叛的漢王朱高煦,在平定叛亂之後,于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細數漢王罪行,言語句句如刀,將漢王罵得無話可說。

朱瞻基大悅,提拔于謙爲江西巡案,在江西,于謙平反冤獄數百起,敢於爲民請命,嚴懲作奸犯科權貴。此後,又破格將他提拔到兵部右侍郎,在任職期間,于謙政績斐然。

幾年的時間,境內大治,于謙的恩威遠爲流行,百姓依之如泰山。相傳太行山的盜賊爲此都不敢露面,因爲于謙只爲蒼生說人話。人家當官都是前呼後擁,官威盡顯,再看于謙,只有便服一套,瘦馬一匹。他的同僚並不認爲于謙是清廉,反倒說他壞了官場規則。對此,于謙根本不予理會。

正因此,于謙深受治下百姓們的愛戴,同時也獲得了一些有識之士的一致認可。只是無形中,他也在官場中得罪了一撥人。

爲了大明江山,于謙挺身而出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明宣宗朱瞻基駕崩之後,明英宗朱祁鎮繼位,由於朱祁鎮尚且年幼不能親政,所以朝堂諸事皆由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和張太皇太后決斷,三楊對於謙的能力也頗爲認可,有意培養他。但在三楊和太皇太后去世後,朝堂被大太監王振把持,于謙對王振索賄不屑一顧,曾甩袖說只有清風,因而被王振記恨在心,而此時的明朝也岌岌可危。

于謙因爲宦官弄權非常憤慨,王振也一直伺機構陷於謙。

歷史上于謙是什麼形象?史書上是如何記載的? 第2張

有一次,于謙進京推薦參政王來、孫原貞,王振私下讓自己的“乾兒子”們彈劾于謙,說于謙因長期得不到提升心存怨氣,擅自推舉別人替代自己,大有拉幫結派之嫌。隨之於謙被關進大牢,刑部判于謙死刑。很明顯,這是典型的“莫須有”。

後來,百姓們聽聞此事後都義憤填膺,聯名上書請求放出于謙。王振見民意不可違只好說此于謙非彼于謙,意思是抓了一個同名同姓的,于謙於是被放了出來。只是死罪已免,活罪難逃,王振把于謙的職務給降低了,由三品降成四品。

經過這一次,王振對於謙更加恨之入骨。

公元1449年,瓦剌開始對明朝展開攻勢,想要佔有明朝,王振爲了讓朱祁鎮高興,竟然蠱惑他親自出徵,而皇帝也認爲自己御駕親征一定可以提振士氣,可面對當時的危險形勢,于謙勸誡皇帝不要出征。

只是朱祁鎮沒有聽取于謙的意見,執意親征。結果朱祁鎮在土木堡被俘,衆多大臣以及大明20萬精銳全部戰死,這就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

消息傳到京城,一片譁然。有人主張投降,有人主張南遷。徐有貞就曾有模有樣地走出大堂擡頭看天,說星象有異樣變化應當遷都南京。這是典型的膽小怕事。

于謙厲聲訓斥道,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在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持下。于謙等主戰派佔了上風,徐有貞也從此恨上了于謙。

然,國不可一日無君。在徵得太后的同意後,明廷一面立明代宗朱祁鈺監國,一面制定策略保衛北京。

在於謙的極力反攻之下,北京22萬大軍打敗了瓦剌部也先大軍的進攻,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于謙此舉,爲大明又續命近200年,不得不說,于謙對大明來說,居功至偉。

含冤被斬,讓人動容

或許是明朝不該亡,瓦剌也先看明朝力保決心,實力尚強,於是也先想做個順水人情。公元1450年,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被也先釋放回到明朝。可讓朱祁鎮想不到的是,現在的明朝已經不是他的天下了。

朱祁鈺表示不願意退位,曾對大臣說:“我並不是貪戀帝位,而是當初把我推上寶座的,是你們啊。”

非但如此,他將“太上皇”朱祁鎮軟禁在了南宮。在此之前,朱祁鈺不但自己佔了皇位,廢除了明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爲太子。

可是命運跟朱祁鈺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不久,朱祁鈺兒子夭折,自己也在30歲那年病入膏肓,在他彌留之際,又沒有接班人的情況下,朱祁鎮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的幫助下發動了宮廷政變,重登帝位。

朱祁鎮的這次復辟,就是“奪門之變”。

歷史上于謙是什麼形象?史書上是如何記載的? 第3張

在這場皇權的鬥爭中,充滿着血腥的屠殺,于謙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朱祁鎮其實深知“謙實有功”,本來不忍心將於謙處死,可憎恨于謙的徐有貞告了于謙一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出師無名。最後朱祁鎮還是決定將於謙斬首。

于謙被斬的那天陰雲密佈,人們都說他死的冤枉。于謙被殺後,行刑的劊子手內心慚愧,忠良死於自己的屠刀之下,他難以面對衆人,最終選擇了自殺;明廷派錦衣衛抄于謙的家時,除了朱祁鈺賜的蟒袍和劍器外,並沒有發現多餘的錢財,此情此景,即使心狠手辣的錦衣衛都爲之動容落淚;而當皇太后知道于謙的死,更是嘆息哀悼了好長時間,燒香拜佛、齋戒數日,爲于謙祈福。皇太后的責罵,也讓英宗有所後悔。

不難看出,明英宗朱祁鎮算不得一個好皇帝,于謙在大明危難之間,拋卻個人私利,當機立斷,爲大明挺身而出,他光明磊落且清廉正直,有明一朝得於謙乃是一件幸事。只是,他死得太冤,不免讓人哀嘆。于謙的一生就如他所寫的詩那樣: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他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