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爲何將政權歸還兒子?因狄仁傑貪天之功?

本文已影響1.61W人 

隨着影視劇的熱播,狄仁傑成了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許多人誤以爲狄仁傑斷案如神,是護國良相,甚至真的以爲武則天還政兒子,是聽從了狄仁傑勸諫的緣故。

歷史上,狄仁傑確實在武周時擔任過宰相之職,也的確勸說過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李顯。據史料記載,狄仁傑從母子親情的角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年邁的武則天:“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爲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

武則天爲何將政權歸還兒子?因狄仁傑貪天之功?

網絡配圖

武則天感悟,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派人迎回廬陵王李顯,立爲皇嗣,唐祚得以維繫。狄仁傑因此被歷代政治家、史學家稱爲有再造唐室之功。

其實,事情哪裏會有如此簡單,狄仁傑勸武則天時,武則天已經是個老太太不假,但武則天更是傑出的政治家,她考慮問題必須高屋建瓴,而不會象跳廣場舞的老太太那樣只顧着自己開心。

武則天稱帝后,爲了鞏固政權提拔重用了許多孃家人,一時間“諸武用事 ”、“專權驕縱”。然而,武氏子弟除了武承嗣、武三思表現可圈可點之外,多是些不堪大用的紈絝子弟。史書記載, 武攸宜討營州契丹 “師無功還”,武懿宗更是不成器,“聞賊且至,懼不知所出,欲棄軍走”。有能力、低調的武攸緒則棄官隱入嵩山“以琴書藥餌爲務”,武攸暨“於時無忤,專自奉養”。

李顯、李旦被廢黜之後,武承嗣、武三思覬覦皇儲之位,“數使人說太后曰:‘自古未有以異姓爲嗣者’”。是還政給兒子,還是立侄兒爲皇太子?武則天表面不動聲色,內心深處卻不得不認真思考自己身後之事。

兩個兒子,一個被遠貶房陵,另一個雖身在朝廷,但自從武則天初臨朝稱制後大開殺戒,宗室大臣殺戮殆盡,李顯和李旦不得不“恭儉退讓”夾緊尾巴小心翼翼作人。雖然是李唐嫡系子孫, 武則天的親生兒子, 即使是有心承繼大統,如履薄冰都有人會從雞蛋中挑骨頭,哪裏敢當面向母親提立儲之事?與武承嗣、武三思相比,李顯、李旦兄弟兩個沒有優勢可言,更不用說如武氏子弟那樣積極主動謀求了。

武則天爲何將政權歸還兒子?因狄仁傑貪天之功? 第2張

網絡配圖

萬幸的是, 部分朝廷重臣或明或暗的予以維護。天授二年(691),武承嗣指使王慶之上表“請立武承嗣爲太子”,宰相岑長倩、格輔元“固稱不可”堅決反對;武承嗣位尊權重,李昭德適時提醒武則天“承嗣陛下之侄,又是親王,不宜更在機權”,“自古帝王,父子之間猶相篡奪,況在姑侄,豈得委權與之?脫若乘便,寶位寧可安乎?”

武則天從諫如流,於長壽元年(692)罷武承嗣知政事,擢升李昭德爲相。延載元年(694),武承嗣又故伎重施,這一次李昭德干脆杖殺了王慶之。並直言無忌“豈有侄爲天子而姑立廟乎?”勸諫武則天“傳之子孫,爲萬代計”。

李昭德敢講這番話, 爲什麼敢講?武則天心中明鏡一樣,清楚自己稱帝雖然反對者衆,但有高宗遺制“承天皇之顧託”這塊遮羞布, 許多朝臣就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身仕武周卻心繫李唐,只是彼此心照不宣罷了。

聖曆元年 (698),契丹孫萬榮反叛,傳檄中外稱“何不歸我廬陵王?”;突厥默啜可汗請和親,武則天遣武承嗣子延秀納親,默啜立即表示強烈不滿——“我女擬嫁李家天子,你今將武家兒來,此是天子兒否? 我突厥積代以來,降附李家,今聞李家天資種末總盡,唯有兩兒在,我今將兵助立。”

武則天爲何將政權歸還兒子?因狄仁傑貪天之功? 第3張

網絡配圖

雖然孫萬榮、默啜這樣講有爲侵擾尋找藉口之嫌,但至少說明武周在境外的聲譽遠不及李唐。如果公然立武承嗣爲皇太子,不但朝中大臣不會答應,就連與唐世代結親的藩邦也會趁機興風作浪。武則天不敢弄險,有着數十年的從政經驗,作爲傑出政治家不會不明白國家政治穩定壓倒一切的道理。 琢磨了十多年,權衡再三,武則天這才下定決心傳子,怎麼能是狄仁傑一句話的原因呢?狄仁傑可謂貪天之功爲己有,無恥之尤。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